明朝的万历三大征,具体是哪三次战争?结局如何?有什么影响? 说起明朝,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朱棣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确,明朝的气节与胆识
公元1563年9月4日,大明王朝的皇孙降世,这是嘉靖皇帝的 第三个孙子,孙出生本来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是朱翊钧的祖父世宗嘉靖帝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 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嘉靖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一直到这位皇孙五岁的时候, 他祖父去世,父亲继位,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穆宗才为他赐名,叫朱翊钧。名为钧的意思是,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
做了六年皇太朱翊钧就因为父亲的早逝,成为了当朝天子,年号万历,然而他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相反后世之人常言“明之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成为了大明灭亡在罪大恶极者。
嘉靖帝在位期间迷恋道教,任用严嵩,致使朝廷显然混乱,各级官员贪污腐败,朝天年年亏空,隆庆帝上台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改革,但是隆庆帝在位六年就去世了。万历登基后,任用首辅大臣张居正,继续实行改革。
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延续的明朝的寿命。
可惜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给万历皇帝留下好印象,相反张居正的严厉和苛刻,使万历皇帝愤恨,这种愤恨在张居正去世后全面爆发。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家进行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一代首辅大臣就留下了一个凄惨的结局,但是对于大明王朝而言,万历皇帝最大的失误在于废除了张居正所任用的大臣,也废除了张居正的改革,致使明王朝加速衰落。
万历三大征指万历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宁夏之役自1592年3月到同年9月,蒙古族人哱拜因为担心宁夏巡抚党馨弹劾其冒饷之罪,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发动叛乱,占据宁夏镇。并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听其住牧为诱饵,得套部蒙古首领著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
明朝特调副麻贵驰援,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套部蒙古,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九月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拜阖门自尽,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朝鲜之役自1592年起到1598年终,一共经历两次冲突。公元1592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首尔。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政治腐败,军队望风而溃。日军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沦陷七道。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
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而后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
1597年谈判的骗局被戳穿,日本开始继续进攻朝鲜,此时李如松已经战死,朝廷任命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明军兵分四路,中路董一元、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分道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追击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
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明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战败。但明军史儒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露梁海之战中死亡。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播州之役是发生在四川的叛乱,杨应龙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并且杨应龙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
万历27年,明朝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明军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明军进占杨应龙所依天险之地龙爪、海云,至海龙囤,诸路军达成合围之。六月杨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明军入城,播州平。
万历三大征基本都是发生在万历20多年的战争,此三大征明朝虽然取的了胜利,但是也耗尽大明王朝的最后积蓄,并将张居正十年以来的改革成效挥霍的荡然无存,明朝从此无力进行大规模战斗。
万历三大征之后,万历37年明缅战争明朝失败,万历47年明朝与后金的大决战“萨尔浒之战”,此战明朝彻底失败,也失去了对后金压制力,后金在关外开始迅速扩张,最后还入主中原,建立清朝。
万历皇帝的三大征看似是威武无比,但是却收效甚微,而万历皇帝20年不上朝,成为了名称最懒的皇帝,在他当政期间,党争开始发展,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益腐败。万历皇帝为了充足府库,采取的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万历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和朝臣争吵不休,最终使接班人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所以说明亡于万历,可谓切中要害。
民国历史学家白寿彝评价: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持”,可谓操权有术,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
这样的一位帝王,怎么能有很高的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