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营好北美大陆是他最大的失误。
大英帝国本土英伦三岛面积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比我们东亚日本列岛还要小,所以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英伦三岛的主人从来没有在欧洲地区取
没有经营好北美大陆是他最大的失误。
大英帝国本土英伦三岛面积只有20多万平方公里,比我们东亚日本列岛还要小,所以在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英伦三岛的主人从来没有在欧洲地区取得过主导权,直到明朝末年随着西班牙帝国的衰落,大英帝国依靠自己的区位优势取代西班牙逐渐成长为海上霸主,这才改变了他的命运。
英伦三岛这个时候人口增长非常快速,贫瘠的土地无法承载众多的人口,好在辽阔的北美大陆成为他疏解人口的重要目的地,不过一开始并不顺利。
16世纪后期,英国人沃尔特·罗利在切萨皮克湾建立的第1个据点,很快就遭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反抗,再加上水土不服,每年损失的人口几乎达到了移民总人口的1/3。人口损失大、开发成本高成为当时大英帝国面对的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也直接导致英国本土开始内卷,老百姓宁可饥一顿饱一顿,也不愿意冒险横跨大西洋前往北美大陆。
(切萨皮克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政府决定给开发北美大陆的公司(以弗吉尼亚公司为代表)更大的权力,每一家前往北美大陆开拓的公司都相当于一个分封在外的诸侯国,招揽人口分配土地的工作由他们来主导,同时英国政府还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只要愿意前往北美大陆,开发出来的土地几乎不用交税。
所以,一开始英国对北美大陆的控制能力就特别弱,类似于周朝对边远地区诸侯国的控制力度,这也是后来北美建国十三州殖民地独立的根源。
经过上百年的开发,五大湖以南到佛罗里达以北,紧靠大西洋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片欣欣向荣,这里聚集了将近200万人口,绝大多数都是英国人的后裔。
(18世纪英国移民在美洲的主要分布)
这个时候,英国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来自法国的挑战。
17世纪的时候,法国人和英国人一道对抗荷兰人和西班牙人,随着这两大海上霸主逐渐衰落,英法之间的矛盾就变得尖锐起来。同时,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渐增强,也有了染指欧洲大陆的想法。当时作为欧洲大陆人口第一大国的法国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双方爆发了著名的七年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第0.5次世界大战,其战场覆盖的范围要超过一战,不仅欧洲大陆、大西洋、印度洋、南亚,甚至刚刚被开发出来的北美地区也成为重要战场。
法国人的殖民地主要在今天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从战略上法国殖民地正在对英国的北美十三洲形成环形包抄,限制了英国人向密西西比河一带的发展,但同时法国虽然是欧洲第一大国,人口远远超过英国,但是法国土地肥沃面积广大,老百姓没有英伦三岛那么强烈的生存压力,所以对海外的移民非常少,7年战争爆发的时候加拿大地区的法国移民只有北美十三洲的1/10,密西西比河一带的法国移民还不到北美十三洲英国移民数量的1/20。而法国当时主战场在欧洲大陆,所以只能依靠当地的几十万百姓抵御英军。
战争期间,英国不仅牢牢掌握了海上航线,可以从本土向北美地区调兵,英国在北美地区的13块殖民地也提供了数以10万计的民兵,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
所以,在北美大陆英国人具有绝对的优势,很快就打败当地法军占领了加拿大,法国就只剩下密西西比河流域,这里被称为新法国,又名路易斯安娜。
七年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已经在北美大陆居于主导地位,十三州殖民地初具规模。
对英国来说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力度已经迫在眉睫,早在17世纪初期,英国著名探险家史密斯就将北美称为:“天地之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好地为人类建造一个居住地。”
此时英国应该改变思维,不要把北美地区作为殖民地,而是作为本土来经营,小小的英伦三岛已经满足不了大英帝国未来的发展。
所以,最起码从7年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就应该加大对北美地区的移民力度,同时将北美13个殖民地充分管理起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放羊式经营。当然这势必会遭到当地人的反抗,也许北美独立战争会提前打响,这个时候英国就应该集中全力打击北美大陆的反政府力量。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当地有部分人反抗坚决,法国人支援力度大,最关键的因素是英国人的决心小。整个北美独立战争期间英军阵亡数只有不到4.5万人,每年六七千人而已,而在后来发生的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军损失却达到了30万人,每年2-3万人。如果英国为了保住北美13个殖民地拿出反对拿破仑的这种决心,相信华盛顿等人的独立梦想会被完全浇灭。
因为,200多万北美十三州百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独立,大英帝国在当地有至少50万铁杆支持者,美国独立之后他们不愿意和这些反抗者在一起,举家搬迁到了加拿大。后来,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成为1812年美加战争抵抗美军入侵的主力,甚至和英军一道杀到华盛顿火烧白宫。除了铁杆亲英者还有大量中间派,这些人是谁赢了帮谁,如果英国在当地保持足够的军事力量,这些中间派也是可以被团结的对象,人口估计有上百万。正在坚决反对英国人的是华盛顿等人为代表的独立派,估计也就100多万,最多占到当地人口的一半。
正是因为英国人的决心不够,中间派才最终倒向了独立派,让英国在当地的民意基础急剧缩小,失去了对北美13块殖民地的控制能力。
(英军向美军投降)
而且,如果英国人能够下定决心镇压华盛顿率领的北美大陆军,法国人已经决定在1781年放弃对华盛顿等人的支持,因为这个时候法国的财政已经面临崩溃,无力在北美地区继续作战,所以哪怕英国人的决心再大一点儿,就会让形式出现戏剧性的变化,一旦法国人不再支持华盛顿,那么华盛顿连最起码的军饷武器弹药都无处获得了。
其实,在1781年约克镇围城战之前,北美大陆军士兵已经有半年没发工资了,他们在前往约客镇的路上还因为军饷问题拒绝继续行军,好在当时法国人帮了忙,垫付了军费才有了约克镇围城战的胜利!
没有法国人的支持,美国人也没有能力继续抵抗下去,那么北美十三洲将会继续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存在,英国再将本土民众大量迁往北美地区巩固在当地的统治,然后以此为基地向西向南入侵,就可以完全占领北美地区。甚至可以留少量人镇守英伦三岛,举国搬迁到北美地区。估计到1900年北美地区估计人口将会达到1.5亿,国民生产总值约等于整个欧洲之和,大西洋则成为英国的内海。
一战爆发之后,大英帝国可以在第一时间从北美地区派出远征军赴欧洲作战,不用到1918年德国人就会被打败。而英国主体位于北美地区,不仅不会遭受战火的波及,还会因为战争的刺激使这里的工业得到再一次的爆发式发展,让英国的国力相对于其他各国有更大的优势。
第2次世界大战英国的优势就更明显了,此时英国的人口至少会达到2亿,加上英属印度、马来西亚、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控制的人口数量在6亿左右。还搞什么绥靖政策,动员几千万大军直接平推过去就可以消灭希特勒了。
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会因为战争的刺激使他的工业产值达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7成左右,也就是说,以英国一国之力就能达到除英国之外所有国家至少两倍的工业产能。
同时,英国还会是世界上第1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唯一一个拥有百艘航空母舰的国家,继续保持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优势。二站结束之后,英国领导人还可以制定一个帮助西欧国家对抗苏联的马歇尔计划(因为这个时候马歇尔是英国人),继续和法国一道控制苏伊士运河和中东地区,继续对亚洲保持强大的影响力。
此时,北美是他们家,拉美和非洲是他的后花园,大洋洲也许不会独立依然是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算是苏联形成了一极,也无法撼动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以上的事情没有发生,是因为北美十三洲成功独立之后,以这片富饶的大陆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并且趁一战二战的机会蚕食英国人的势力范围,并最终取而代之。
所以,回顾大英帝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当初对13块殖民地反抗者的软弱导致了大英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