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殷商是如何灭亡的,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提到殷商的灭亡,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末代君主纣王。
持才傲物、目中无人
纣王天资聪明,行动敏捷,见多识广,力气超人一
感谢邀请。
如果看《封神演义》,你一定觉得商王朝的灭亡是因为商纣王的残暴统治造成的,你看他贪恋女色,制造酒池肉林,制作炮烙之刑,残杀忠臣良将,对外不断侵夺领土资源,重用奸臣小人,任何一点,都不是一个“贤良”帝王应该具备的资质,灭国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不然。
任何王朝的更迭,都离不开的一个问题便是内部的矛盾重重,而对整个国家的统御力度丧失,于是占据一方的“诸侯”也好,“藩镇”也罢,最后起来造反,推翻了上一个帝国的统治。
殷商王朝的灭亡其实也离不开这几点。
内部帝位的争夺导致的王室分崩离析
商王朝是一个号称“帝国”的朝代,比如殷纣王原名辛,所以称号叫做帝辛,他的爷爷称作帝武甲,他的父亲称为帝乙。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殷商虽然内部问题频仍,外部诸侯多次反叛,依然是一个比较强盛的帝国。
可是从商纣王的爷爷开始,殷商内部进行了一次继承人的改革:嫡长子继承制。
说白了,在帝武甲之前,殷商曾经多次经历的是一种帝位协商担任,兄死弟及的制度。围绕着这个制度,是殷商皇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武甲改革之前,那些王公大臣是能够参与到帝位人选的选择上的,可是从武甲开始,帝位成为一家人的事,这便让那些本来还能参与政治竞争的人失去了原本的权力。这中间的代表人物或者就可以说是箕子和比干了。而箕子和比干都是商纣王父亲的亲兄弟,本来可以说都是有资格争夺帝位的人物,两个人在商纣王时期更是一个担任太师,一个担任少师。但是最终两个人一个人装傻为奴,被囚禁起来,一个最终身死摘星楼。
帝位的嫡长子继承,在纣王时期又遇到了新问题,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微子。按照道理长子继承,应该是微子当皇帝,而不是帝辛。可是在商王朝内部开展的一次讨论中,史官坚定的支持了帝辛,因为微子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还是“妃”,而不是“后”,而帝辛是他俩的母亲当了皇后之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于是帝辛成功坐上了皇位。
可是微子并不是一个甘心失败的人,他也是有着强力的拥护者的,微子在逃跑去西周前,曾经和太师和少师商量策略,可见一斑。可惜微子的提前逃跑暴露了他们的计划——引狼入室,于是箕子和比干才被商纣王下手处置了。
对鬼神制度迷信的改革引发了“国教”集团的反叛
商朝迷信鬼神。整个商帝国从建立到灭亡,始终笃定的一个就是其祭祀制度,祭祀什么呢?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占卜。靠上天的意志决定。所以后来商王朝灭亡之后,在殷商旧址发掘出很多号称“龙骨”的龟甲,这些都是商王朝历史上用来占卜的遗留了。
商纣王时期,西周日益强大, 祖伊也曾经向商纣进言:占卜的卦象不吉利呀。
可是商纣王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史书记载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可谓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了。从他爷爷开始的对鬼神祭祀制度的改革,到了帝辛时期达到一个顶点,《史记》说他“慢于鬼神”,可见当时的商纣王和殷商国教之间的矛盾渐渐已经难以调和。最终宗教掌控者的大师、少师带着祭祀的器材和乐器跑去西周了。
对外部诸侯的征战,导致本国人口的减少,而西周部落趁机发展
东夷本来和殷商应该是非常和睦的一种关系。在商纣王的爷爷帝武甲时期,还曾经多次和东夷的部落联盟首领会盟。但是帝武甲时期派兵杀掉了东夷的部落首领,当时的安定背后是东夷诸多部落之间逐渐开始的权力斗争,并逐渐在帝辛,也就是商纣王时期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
或者商王朝这一切的出发点在于扩大统治地盘。本来是两个大的部落联盟体,在帝武甲消灭了东夷首领后,东夷暂时臣服于殷商。而到了帝辛时期,东夷部落不断发动暴乱,甚至一度打到了殷商的皇城周围,给殷商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帝辛的一个重大功绩,便是完成了对东夷的消灭,扩大了殷商的地盘。《史记》等历史记载,江淮地区在此时第一次纳入到中原王朝。
可是打仗掳掠来的奴隶是要安置的呀。经过连年征战之后,商王朝本国人口锐减,对于奴隶的统御便大大削弱了。于是出现了西周武王带军来讨伐商王朝时,几十万奴隶大军临阵倒戈的问题。
此时的西周,其实在暗中已经发展了三代。从武王的爷爷公绩开始,到文王,到武王,三代以来励精图治,从商王朝学习的“礼乐德教”在西周内部逐渐昌盛起来。并且西周也不断开拓土地,向西向北攻打“戎”,向南向东不断侵夺商王朝的国土,虽然先后被商王朝的国君发觉,并把西周的文王囚禁,杀了文王的儿子做成肉饼给他吃,但是这也造成了西周对于殷商的仇恨。仇恨逐渐发展和堆积,在武王认为时机成熟时,最终发动了对殷商的灭国之战。
内忧外患,矛盾重重。而帝辛虽然有所发觉,其实也有点无可奈何。他不得不选择重用外国人才费仲等人,而压制本国贵族如商容等人,也给这矛盾增加了新筹码。而殷商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堕落,喜欢终日饮酒享乐,商纣为了加强统治而制造的各种酷刑,最终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