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资深的相声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伦理哏”这个东西是相声的一部分,相声之所以能变得亲民,我觉得和这些简单通俗的包袱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的。“伦理哏”就
为什么要放弃?
在最初,传统的伦理哏节目比如说《反七口》、《翻四辈》、《六口人》等等,和《报菜名》《地理图》这类贯口活一样,都是儿活。
所谓“儿活”,就是小孩儿、小学徒使的活儿。
这种相声利用小孩子的“童言无忌”,与捧哏的形成一个差势,以达到使包袱的效果。
它能反应出熊孩子古灵精怪、让人又气又爱的性格,有个“童趣”的效果。
这么一说,是不是觉着伦理哏没那么可恶了?
马季先生也曾经总结过伦理哏的相声(大意):
“当年常老祖给小蘑菇捧哏(小蘑菇的板子),小蘑菇:你的这个奶,怎么那么鲜;留着就给常连安……
常连安:不不不!我不喝!
所以,我认为(伦理哏的)这些东西,是相声最原始的技巧(之一)。”
至于现在伦理哏的节目为什么被列入“恶俗”的行列?
因为基本都换成了两个大人来表演。
这样成分可就不一样啦,就变成了两个“混不吝”之间,纯粹的互相占便宜,互相斗“恶”斗“俗”的节目了。
这是不明白这种相声,真正目的的结果。
偶尔使一使,倒是也没什么。
如果今天你整一段儿,明天我也整一段儿,后天他再来一段儿,
然后还都越使越歪,最后可不就臭的烂了大街了嘛!
——————————————————————
所以,传统节目中确实有些相当恶俗的段子,应该摈弃,至少应该放在书架上不拿出来。
但是像《反七口》、《翻四辈》、《六口人》这样的伦理哏没有必要。
只要按照正路子使,使对了其实挺有意思。
只不过现在,能使对的基本没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