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二鸦之后,大清已经“称臣纳贡”,对英国俯首帖耳,不需要打了。
关于清朝的真实实力,早在乾隆晚年,英国就有所了解。
用马戛尔尼的话说“清朝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很多人感觉晚清和英国人只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英国逼迫晚清签订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例如:广州和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天津条约等等。说白了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在晚清的利益已经得到了保证和既定事实、大清朝也是承认的事实。
说起近代史、说起晚清的历史,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英国了。毕竟第一个砸开晚清国门的就是英国、就是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
正是由于英国人彻底砸开了晚清的大门,同时也直接打破了晚清“宇宙上国”的幻想,才有了后来的近100来年的近代屈辱史。
说到底就是:英国是侵略晚清的第一人、南京条约是晚清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晚清和英国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二是,为何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就基本没有和晚清开战了呢?
晚清的骄傲自大害了自己,更是坑害了整个民族,英国人就是最先发现大清朝原来是个假牙的
英国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主要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航海技术更是一塌糊涂。英国人即使想来和我们打交道也没用,造船技术不过硬的话,那是没办法远涉重洋过来的。
14世纪开始,欧洲发生了一件大事:文艺复兴的浪潮来了。这次从文艺领域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思想,以前欧洲和我们其实也差不多——皇权模式、教皇是大哥的模式。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的思想终于开始回归本性、回归人性中来了。自由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思想的解放英国开启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直接导致了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思想的解放、制度的优化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英国人靠着巨大的制度优势、生产力的优势、科技的优势,一跃成为了——当时世界的第一强国。
随后英国开启了殖民和掠夺的历史,无数的土地插上了英国的国旗,日不落帝国也渐渐地开始形成了。
英国人当时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是印度,本来也没想着要侵略大清朝的。很长时间以来,大清朝在西方国家的眼里那是强国、大国、无法战胜之国。由于彼此缺乏足够的了解,西方人了解我们主要凭着一本书——马可波罗游记。
这本书里把我们很是吹了一番、说东方怎么怎么好、怎么强大、甚至遍地都是黄金。
18世纪开始,英国慢慢地开始与大清朝做生意了。大家说这是经济入侵也好、文化入侵也罢,但是事实上:英国人一开始就是想和大清朝做生意的。
可是这生意根本就没有办法做下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英国人的商品在大清朝根本就没有市场。
当时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以后,其生产或者说出口的主要是: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工业品、艺术品等等东西。
可是这玩意在大清朝根本就没有市场,试想一下:小农经济模式下,大家都在种地、吃饭都成了问题,谁会去买英国人的先进工业品、艺术品呢?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相反的是,大清朝出口到英国的商品那是非常畅销,主要是:丝绸、茶叶、大黄。英国人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和大清朝做生意那是年年处于亏本的状态。
第二个问题就更加无解了,没有平等的贸易体系
大家都知道乾隆帝在晚期的时候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说白了就是:不和那些蛮夷来往了,当然也包含英国了。这生意也就根本没法子做下去了。
于是乎,在这两个问题的夹击之下,英国人实在是没办法就派人过来谈通商的事宜了。
1793年8月,英国使团的特使马嘎尔尼率领着庞大的船队访问了大清。船上面有着英国最先进的工业品以及送给乾隆皇帝最珍贵的礼物,可以说诚意还是很足的。
可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乾隆在到底要不是双膝跪地的问题上与马嘎尔尼谈得不欢而散了。
其实核心原因只有一条:乾隆的傲慢。他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才是世界大哥,完全没有必要与蛮夷英国人谈什么贸易,这对大清朝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我大清朝要啥有啥。
不过马嘎尔尼虽然没有达成自己的使命,可是他干了一件直接影响后来大清朝命运的事——调查研究。马嘎尔尼没有急着回英国,而是在大清朝内部转了一大圈、对在大清朝的所见所闻记了下来,还写了一个报告。
不转不知道、一转吓一跳,马嘎尔尼发现大清朝简直与英国没法比、仿佛还活在原始社会。当时马嘎尔尼认为:只要英国派出几艘现代军舰与少量的军队就完全可以击败马可波罗口中的那个强大、富强的国家——大清朝。
往后英国依然没有放弃谈判和通商的努力、在嘉庆朝的时候又派了使者到大清朝来谈判。可是结果都一样:被无情地予以了拒绝。
当然了故事还是一样的故事,这些使者们又利用回去的机会在大清朝内部搞了一番调查研究,结论还是一样的——大清朝是个假牙、完全不是英国人的对手。
1793年马嘎尔尼第一次访问大清朝、一直到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这段时间里英国人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试探。他们最终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指望大清朝能够平等地做生意不可能了;
二是,英国人如果不搞出个特殊商品的话,这生意还是做不过大清朝的。
于是乎,英国人从印度搞来了鸦片来卖给大清朝。工业品不行、艺术品不行,那么鸦片行不行呢?英国人一看这鸦片贸易果然行,于是,大清朝的白银也就哗啦啦地流进了英国人的口袋了。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鸦片就在大清朝这么畅销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这玩意上瘾、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吸上一口,往后基本就再也戒不掉了。
第二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大清朝的闲人多、那些八旗子弟平时没事干正要找事干,鸦片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另外就是大清朝的那些官员们完全可以靠着鸦片贸易大发横财,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了。具体怎么操作的就不用我解释了,吃拿卡要样样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据说好多大清朝的人还自己种植起了鸦片。
往后的故事就很简单了,虎门销烟之后就爆发了著名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那就更简单了,正如马嘎尔尼预测的一样——大清朝那是一败涂地了。
鸦片战争惨败以后,道光帝就和英国人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了。这款条约里面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割地赔款以外,还有一条就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以及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由两国商定。
由此可见英国人对做生意是多么地看重了吧!后来有人说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贸易战争,我认为这也是有点道理的。不过说到底,英国人还是借由贸易来侵略大清朝,这才是本质的问题。
以上就是大清朝与英国人的第一次接触了,说白了就是因为贸易问题引起的不快,最终英国人用武力打开了与大清朝的贸易侵略之门。
那么为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就很少与大清朝直接战争了呢?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向大清朝提出要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大清朝全境要开放通商,鸦片贸易要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进口税,外国公使常驻京城等。
大清朝当然是一口回绝了,别的也许还无所谓,估计咸丰帝一想到:外国人要跑到京城去,用脚趾头想想都会拒绝的。
1856年,大清朝与美国人签订的《望厦条约》也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当然仍被咸丰给拒绝了。
往后英法两国就开始不断地找大清朝麻烦了,什么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比较复杂,一开始的时候英、法联军在大沽口被大清朝打了个惨败的结局。大清朝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这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大清朝唯一一次对外战争取得了胜利。
这对英、法两国两国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奇耻大辱了。
于是乎,1860年2月,英、法两国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战争。
往后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英、法两军打进了京城、火烧了圆明园——大清朝这次算是被打惨了。
咸丰帝带着他的好老婆慈禧跑到承德去避乱去了。后面又是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了——北京条约等等。
可是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60年结束以后,一直到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为什么英国人就没有和大清朝爆发战争了呢?
前面说过了,这段时间英国人不光没有和大清朝打仗,还大力积极地扶持起大清朝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英国人良心发现了,扳着脚趾头想想,这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实本质原因只有两个,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原因一:英国人能得到的利益都有了,他们要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获得利益最大的就是英国人了。英国人那是赔款也拿到了、割的地也收入囊中了、通商之门也打开了、鸦片也能公开倒卖了、甚至连关税都在英国人的控制之下。
此时的大清朝那就成了英国人的后花园了,英国人可以在大清朝赚取无穷无尽的利益了。
当时英国人的工商业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大清,多少商人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英国的银行吸纳了多少大清朝的存款,又借出去多少银行贷款;这每年吃利息都是天文数字了。
英国又投资了大清朝多少家企业,投资了多少里程的铁路;
这些是什么?这些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说到底英国人不再和大清朝开战的主要原因就是:此时的大清朝就相当于英国人的“取款机”了,而且是不要卡的“取款机”,取多少、什么时候取都是英国人说了算。
原因二:万一大清朝倒在别的列强手里,英国人岂不是亏大了
当时侵略大清朝的列强算起来有十几家之多,这些列强之间是存在着互相竞争关系的。这些列强的本质目标是:大清朝这块肥肉人人有份、绝不能让一家独吞了。
由于英国人在前期得到的利益、好处最多,所以也就成为了别的列强的打击对象了。英国此时有两件无比重要的事情要干:
一是,积极维护好与大清朝的关系,万一大清朝倒入了别的列强的怀抱。一想到白花花的银子,英国人岂不是要哭了。当时英国人别说和大清朝打仗了,就是碰都不敢碰大清朝。
二是,英国人当时想的是:大清朝这个“取款机”一定要挺住、一定要坚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的“取款机”在、不怕没钱取。
我认为以上就是:英国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基本不和大清朝发生战争的核心原因了。无非就是:英国人已经取得了该取得的所有利益了,大清朝实际上在变相给英国人打工了。试想一下,一个优秀的打工仔,哪个老板会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