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邓艾、钟会、诸葛诞、诸葛恪,谁是三国中死的最冤的大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称为“死的冤”,个人认为“因为某件事情而被错杀”可以认为是“死的冤”;然后,冤的程度可以从导致死亡的这件事,跟这个人的关系来比较。举个例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7 18:50:40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在我看来,这五人之中,论冤情程度,魏延、邓艾最深,诸葛诞次之,诸葛恪、钟会再次之。

魏延

我们先谈一下魏延,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是蜀汉有名的将领,是蜀汉中期军界扛把子的人物。镇守汉中近十年,屡次追随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但是对于他的人物评价,史书上却各执一词。

我们熟悉他的是“ 背生反骨”,后期造反被马岱斩于马下。不过这个记载疑点多多。据《魏略》记载,诸葛亮临死之前其实倚重的是魏延,不过他跟杨仪矛盾已久,诸葛亮在时还能镇得住场子,可这一走,他便被污蔑造反了。

杨仪此人是文臣之首,在朝中颇具威望。而魏延呢,他虽说是当时军界第一人,但是性格高傲,脾气急躁,人缘自然是不好的。被人激了几次,便无视军纪、妄动兵权,难怪后面被逼的造反。不过他对蜀汉还是很有感情的,即使穷途末路也不愿北上降魏,说得上是忠贞。

邓艾

邓艾跟魏延其实某方面是有相同的,简直是同病相怜。他也没有反心,但是做事太过于自我。想当然的一些做法,自然会让掌权者不喜。他俘虏了蜀国的君臣之后,便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作为一个臣子,他嫌蜀地太远,在没有得到上面的回复之后,便私自封赏刘禅及其大臣官职, 专权处理了蜀中各项政务。熟识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的无心之举,但是在掌权者眼中便是一个不定因素。难怪钟会向司马昭汇报说他有谋反之心,对方便下令把他押解回国,甚至在途中把他杀掉。实在是他手握重兵,又颇得士兵爱戴,功高震主又不加收敛。

但是话又说回来他确实挺冤的,覆灭蜀国确实让他内心有些膨胀。但是在控制蜀国君臣后,他并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个时候他有反心的话,其实是有机会接手蜀汉遗产的。甚至司马昭一纸诏书押解他回国,他都没有说一个不字,从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忠心为国的。然而最后他还是被杀了,一大家子人被诛杀,实在冤枉。

诸葛诞

提到他的话,跟上面两位却又有所不同。诸葛亮 、诸葛瑾、诸葛诞被称为诸葛家族的龙、虎、狗。这里的排名并没有先后,称号也不包含贬义, 只是突出他们的功绩。他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靠的全是自己个人的奋斗。

他出仕的时候,两位兄长其实已经在吴蜀两国位高权重,而是自己一个人北上,选择在魏国打拼,最后官至征东大将军。可惜呀,如同秦国的李斯一样,一路往上爬的经历使他格外看重自己的权势。他不愿自己的身家性命受他人左右,于是当司马家想要对他出手的时候,他便不再坐以待毙了,直接拥兵自重。可惜呀,时也命也, 最终兵败被杀。

终究还是得失心的问题,没有摆正心态,看清楚局势。因而它的覆灭,其实也说不上冤枉,还是咎由自取罢了。

诸葛恪

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权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子。他早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东吴开疆拓土,一举平定了山越,后期又取得东兴大捷,颇受当时吴国君主的信任,因而一路加官进爵,最后升至丞相。

但是在后期,他居功自傲,开始独断专行,渐渐引得吴主孙亮的反感。最终被斩杀,诛灭三族。他的败亡,源自他的僭越。

钟会

说起他,真的只能说是死有余辜。他一向看不起出身贫寒且又有口吃的邓艾,特别是在覆灭蜀汉之时,邓艾拔得头功,更是令他不爽,因而诬告邓艾谋反。

等到对方被押解回国之后,他看着自己接管的蜀地,野心突然膨胀起来。于是,他反了,决定效仿刘备偏安一隅,凭借蜀地天险坐看天下风云。

不过他小看了司马昭,在邓艾一事上让他对钟会也有了疑心 ,一看对方密谋造反,立刻有了应对之策。特别是钟会低估了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谋反之事昭然若揭,军队中便哗变四起,最终死于兵变。

浮人结语综上,因此除了魏延邓艾,其他人说到底都是因为利益熏心而死。而再比较这两人,比起邓艾的不知轻重,魏延死的才叫那样一个无辜。他本就没有什么谋反之心,反而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可惜他失利于党争,最终身死,实在是莫大悲哀。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欢迎关注。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