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口口径为什么不能简化?

正常人眼中的逻辑:不就是一根管子里打出去一坨弹,要分120,122,125,128之类的干啥。
军工眼中的逻辑:上头要满足有效杀伤半径25米,嗯,先试试120mm,em 钢壳设计个3mm带破片槽吧。嗯?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6 05:21:58

现在的火炮口径就是在简化,原来数目繁多的各种口径的确都是在向少数几个口径发展,来简化后勤的供应。

在二战前,各个国家的火炮大都是由骡马牵引,口径越大火炮越重,需要的马越多,马越多需要伺候马的人越多。而75毫米的炮在这种情况下属于运输和火力比较平衡的口径。

本身火炮的口径都是很多,不过,一个国家的军队里边火炮的口径并不是很多,而且各种口径对应着是各个级别部队,象原来75毫米榴弹炮是配给师团一级的,105/122这个级别是给师一级的,155是军师一级,203就是军了。

105和122毫米的榴弹炮原来是师一级的火炮。

203毫米的榴弹炮一般是给军一级,不过随着导弹的发展,203榴弹炮的位置被战术导弹取代了。

这种火力配备的模式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方面是这个级别的部队运输能力的限制,团这个级别的部队所控制的运输车辆肯定是没有上一级多,这种情况下弄一个特别重的炮,这东西怎么拉上去?还有就是侦察手段的限制,一般军队的级别越高,侦察手段越多,能够侦察的范围就越大,而一般来说,火炮的口径越大射程越远,光有大口径火炮,侦察系统跟不上,火炮打谁去,而在诸如团一级侦察手段有限,陪大口径火炮没有意义。而决定侦察手段种类的是,这个级别部队的任务纵深,一般团一级的任务纵深也就是20公里,也就10到20公里里边的目标你管,再远了就是上一级部队负责。

这种情况下,火炮的口径的确很多,37,57,76,105,122,150,152,155,180,203……非常多,而且还有那种超大型攻城炮,那种玩意都是近百吨重,到了要用的时候,都是把炮拆散了,到地方先安装,再打炮。

不过,这种情况到了二战以后有了变化,主要是随着技术进步,运输车辆的增加,这样汽车已经取代了骡马作为运输的主力,这样能够运输的重量就增加了,原来的57,76这种口径基本上被淘汰了,团一级统一到105/122这个级别,而师一级是换成了152/155这个级别,而军一级的远程火力变成了火箭导弹。

除了运输能力以外,不同种类的火炮使用的炮弹并不一样,火炮就是利用火药气体的压力把炮弹压出去,为了承受这个压力,炮弹的那层钢壳也不一样厚,像迫击炮由于膛压低,所以壁厚就薄,而加农炮榴弹炮的炮弹壁厚就的大,而且两者的形状都不一样。迫击炮的膛压不高,不需要很厚重的炮管和炮闩等系统,所以迫击炮的重量就很轻,120毫米的迫击炮也就500公斤,而122毫米的榴弹炮一般都要3吨多、4吨的样子,105毫米的榴弹炮也要2吨左右。但是,122/105榴弹炮的射程都是可以到20公里左右,而迫击炮只能不到10公里。

加农炮和榴弹炮已经统一起来,成为了加榴炮,特别是45倍身管的榴弹炮,其实已经是过去加农炮的身管的长度。现在加农炮和榴弹炮已经是趋同了。

不过呢,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火炮的种类和口径肯定是要简化,以方便后勤补给,不过现在还是没办法做到。

图片来自网络。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