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三朝名臣窦婴,为何以悲剧结局遗憾收场?

西汉三朝名臣窦婴,为何以悲剧结局遗憾收场?
文/宁静致远
窦婴年轻时侍奉汉文帝,中年时跟随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晚年伴驾汉武帝刘彻,是汉文帝窦皇后的侄子,既是三朝元老,又是皇亲国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7 15:31:18

西汉三朝名臣窦婴,为何以悲剧结局遗憾收场?

文/宁静致远

窦婴年轻时侍奉汉文帝,中年时跟随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晚年伴驾汉武帝刘彻,是汉文帝窦皇后的侄子,既是三朝元老,又是皇亲国戚,本该安享晚年,得以善终,然而却因为好友灌夫脱罪,把自个儿搭进去了,那么西汉三朝名臣窦婴,为何以悲剧结局遗憾收场?

窦婴出生在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的堂兄家,与最强势的皇后攀亲带故,官至吴国国相。汉景时因为一次酒宴得罪窦太后而闲赋在家,后来汉景帝重新启重为大将军平定七国之乱有功,封为魏其侯,与周亚夫平起平坐,但又因力阻景帝废太子之事力开罪王皇后,汉景帝仍令他为托孤大臣。汉武帝时,因与灌夫情同兄弟,灌夫在丞相田蚡的婚宴上骂座被抓,窦婴倾全力以救,汉武帝设东朝廷辩,最后田蚡状告窦婴伪造遗诏被斩首。 窦婴以悲剧结局遗憾收场,究其原因,宁静致远认为一是窦婴个性耿直对皇帝的家事管得太宽,惹恼皇家最顶层人物,埋下了祸根。二是窦婴不懂进退,是新旧更替外戚争斗的牺牲品。三是窦婴拿出遗诏,忤了汉武帝逆鳞,必死无疑。具体原因且听我分析分析:

一、窦婴个性耿直对皇帝的家事管得太宽,惹恼皇家最顶层人物,埋下祸根。

窦婴三朝老臣,又为实权外戚,他因个性耿直,曾经得罪窦太后窦漪房、王皇后王娡。 先说说窦婴如何得罪姑姑窦太后的吧,汉景帝在窦漪房太后的寿宴上喝高了,向太后敬酒时讨好地说,将来朕百年之后,把帝位传给太后的小儿子刘武。 当时众臣有些惊愕,窦婴虽为窦太后侄儿,却站起来慷慨陈辞,自古以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上有这么多儿子,何以要传给弟弟? 弄得满心欢喜的窦太后气得脸红脖子粗,一声令下,把窦婴进出宫门的权力都取消了。 再看看窦婴如何开罪王娡皇后的,汉景帝听从老姐馆陶长公主的劝谏,要废了太子刘荣立刘彻为太子。窦婴听说后,马上向汉景帝谏言:废立东宫太子,动摇国本,刘荣无过错却废除,会影响江山社稷。这些话传到皇后王娡耳中,她对窦婴恨之入骨,一直寻找机会在景帝身边说窦婴骄横行霸道,想让景帝打压窦婴,后来汉武帝即位,王娡便嘱咐儿子千万提防窦婴。 窦婴为汉朝名臣,却得罪后宫两个最顶级人物,两人对窦婴都心生怨恨,连他的姑姑窦太后都看他不顺眼,朝廷自然不可能重用他,使他从原来的候爷变成一个闲赋在家的老臣,他才会结交灌夫为友,这也为他留下了祸根。

二、窦婴不懂进退,是新旧更替外戚争斗的牺牲品。

窦婴军事上有本事,但政治情商太低,窦太后是他的姑姑,他不但不傍着大树,却因耿直不阿而失去依傍。失去依靠后又得罪王娡皇后,皇后的哥哥田蚡为丞相,自然与老外戚势力水火不融,再加上王娡一定与哥哥结成联盟,与窦婴抗衡。 田蚡过去是窦婴的门客,自从王娡当了皇后,他摇身一变成了国舅爷,外戚专权,便向窦婴索取田地庄园,窦婴从没受过这等气,坚决不肯出让田地,田蚡气极,想当年自己地位低对窦婴言听计从,如今换了个儿,这老头连块地也不肯孝敬,两人之间的梁子便结下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窦婴当年扫七国之乱,功成名就,封候后得势,千万人追捧。如今田蚡为相,又是外戚,他不懂不争不抢方能保全自己,争得一时之气,却引人巨大的祸患。 外戚势力新旧更替,窦婴看不清形势,不懂隐忍退让,最终惹恼国舅爷,早晚都可能遭受清算。

三、窦婴为救友灌夫,拿出景帝遗诏,忤了汉武帝逆鳞,必死无疑。

灌夫与落魄的窦婴惺惺相惜,成为知己,灌夫喝醉为窦婴出头骂田蚡强抢他人土地,后又在田蚡娶燕国公主的婚宴上骂宾客。田 蚡以灌夫侮辱诏令,犯了不敬之罪而关押。 窦婴为救好友,去求见汉武帝,可是都吃了闭口羹,于是他拿出汉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而当时田蚡正愁抓不到窦婴的把柄,正好这份遗诏并没有存档,也许是汉景帝对外戚专权的预防之策,也许是田蚡做了手脚,田蚡以此上书弹劾窦婴伪造诏书,窦婴便因此而获罪,以悲剧结局,惨淡收场。 窦婴早年就主张不废太子,早就在汉武帝心中装了一根刺,如今又想让汉武帝听他的话,还用以故父皇来压制皇上,这真是找死的节奏。

窦婴性情中人,性格耿直,重情重义,率真刚直,却不懂隐忍与变通,亦不知朝堂险恶,得罪太后皇后,又与国舅爷斗狠争强,最后还用遗诏压制皇上,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高层领导被他得罪光了,焉有不杀之理?所以窦婴的悲剧既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是他自己作死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