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人口只有5300多万,却拥有一百多个民族。国土疆域不广,却到处有军阀武装割据!这便是目前缅甸国内现状。大缅族主义无法有效包容多元的异族文化,军政府强行压制各方利益诉求,大搞
因为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共有八大民族,分别是
缅族大概有340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65%;
掸族人口510万,占总人口的8.5%;
克伦族38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6.2%;
若开族30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5%;
孟族18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3%;
克钦族15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2.5%;
钦族14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2.2%
克耶族30万,占缅甸总人口0.4%
更为关键的是,缅甸自然的民族融合过程被英国殖民者打断了;同时,如克伦族、克耶族这些少数民族为了避免被缅族“同化”,更主动靠拢英国殖民者,甚至主动信仰基督教。
英国殖民缅甸后采取的政策是打压缅族这个缅甸主体民族,大幅度提升掸族、克伦族这些少数民族的地位;比如英国对缅族为主的三角洲平原地区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但是对掸族等少数民族占多少的山区则采取间接统治,依旧允许掸族等少数民族土司和头人统治。
更有甚至,英缅当局将缅族完全排斥于英缅军队之外,只在克伦族这样信仰基督教的缅甸少数民族中招兵。
以昂山为主的缅族精英不仅仅对英国殖民缅甸感到愤慨,同样对克伦这些“为虎作伥”的缅甸少数民族感到愤慨。
事实上在缅甸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时,克伦族、掸族这些缅甸少数民族都希望以自由邦的身份留在英联邦,换句话说,他们希望在英国人庇护下,从缅甸分离出去。
结果昂山为了维护缅甸的“大一统”,不得已答应了这些少数民族高度自由的权利。
而等缅甸1947年独立后,缅甸通过的宪法里对少数民族权利大为缩水,这引发了克伦族等少数民族极大不满。
不要忘记了,在英缅时期,英缅军队的主体是克伦族士兵,而缅甸独立后的缅甸国防军是以缅族为主,这些缅族士兵其实并没有克伦族那样的军事传统。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缅甸独立,缅族民族自豪感也空前膨胀,而这种民族自豪感很快就演变成民族沙文主义,缅族人很快对文官政府对少数民族软弱不满。
这种不满随着缅军围剿常凯申残部屡次失利更放大了,最终导致1962年奈温军政府诞生。
奈温对克伦族等少数民族采取强硬政策,甚至不惜军事解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激发了克伦族、掸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抵抗。
奈温的军政府确实推进了缅族在山区的控制力,但是同时也激起了克伦族等少数民族的反抗,克伦族、掸族这些少数民族控制地在减少的同时,武装反抗力量却在增强。
本质上缅甸内战主题就是:
缅族要统一,要地方服从中央;其他少数民族要高度自由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