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春夏之交,丧文化突然异常火爆,不少人认为「丧」可以登顶 2017 年年度汉字。任何突然火爆的现象都并不是没来由的,「丧」于现今是一个新词,但其蕴含的意义却并不新鲜,哪里
来源|黑马营销(ID:heimayingxiao1)
你一定经历过类似这样的场景,来,感受一下:
▼系统总是在你很着急的时候悄悄升级▼偷偷监视前任微博,却手滑点了个赞▼大雨天总会是一阵邪风把半边身子淋湿▼耳机线用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在哪,找到了也是乱做一团▼脚趾头经常不小心踢到床脚……桌角……▼自己觉得特别好笑的笑话,别人听了一脸冷漠▼手机充电小半天,临走时候发现插头没插好
有共鸣么?这样的内心感受就是现在在年轻人中风靡横行的“小确丧”。对比“小确幸”,“小确丧”是一种弥漫在日常生活中微小而确实的颓丧,是稍纵即逝的掏空。
而这背后最关键的发源土壤是“丧文化”。纵观国外,受经济不紧气的影响,年轻人群面对生活迷茫、疲软、诸事不顺的社会群体性心理开始不断涌出,由此对年轻一族定位的标签也层出不穷: “大五生”、“NG族”、“N无世代”。
在中国也类似,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充满压力的现实生活,让“丧”情绪在年轻人群心里扎根。“丧”这一亚文化新词从16年年底的葛优瘫,“感觉身体被掏空”开始发酵,在今年上半年被一个个企业的品牌营销引爆,“丧文化”如今已经变成显性的潮流。
从快闪店丧茶,到UCC负能量咖啡、没希望酸奶以及“小确丧”小笼包,“丧”情绪被企业主轮番演绎,色调冷淡,文案控场,扎心老铁,让“丧”营销也成为网络和营销圈的热议话题。
近来,有一个互联网品牌的新玩儿法又把丧营销给刷新了,青年社交应用tataUFO出品了一套品牌“街头丧T”,T恤以八种不同的文案,表达出城市年轻人面对当下生活中一时丧气的小情绪、小态度。
围绕场景的态度洞察
街头丧T系列上每个不同的文案都表达出了不同场景中人们的“丧”态度:
【你好,我是好贱人】王先森又在聚会时迟到了半小时,进门的时候拎了一打饮料说:“唉,顺路想给大家买点喝的,今天咖啡厅排队的人好多哦,抱歉久等了”。面对这群刚刚还在吐槽他“贱人”的“朋友”,穿上丧T的王先森可以自嘲到“你好,我是好贱人”。一个好人,但是贱贱的存在。
【尬聊给你看】有人问24岁的吴小姐“朋友,你有freestyle吗?”我没有,不想有,不必有。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就该“尬聊给你看”。遇到尬人,只能尬聊。
【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26岁的鲁先生,每次过节回家都会被父母拉去相亲,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当虽有人都在说他再不找女朋友就该弯了,他可以穿上一件“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去亲戚家串门。
一系列的丧T文案对于多元的社交关系都给出了全新的个性态度,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的95后年轻人,对待人际关系,更不愿意自我伪装和屈就,喜欢坚持做自己,更希望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可当今双商优越的年轻人,可不一定愿意把语言这把武器使出来,俏皮、幽默地表达才是最酷的方式,“怼”人也可以默默微笑,贱贱自嘲。
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唤醒
该系列丧T在三里屯线下发布的两小时内就被抢空300件,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以文案为主要火力的丧T,能够戳中年轻人兴奋点的还有对于品牌受众自我认知的态度唤醒。
【你要学会拉黑你寄几】“拉黑”已经成为一个处理人际关系最极端、决绝的行为方式。如果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以彻底的态度切断与过去自我的关系,“拉黑自己”成为一种刷新自己的“狠态度”。
【装疯总比装B好】“装”已经成为当今盛行的社交基础货币,反击做作、矫情的装B党,光有表情包不够,还得有新套路和新段位。所谓,装上见高低,既然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装疯卖傻,自然装疯可以更胜一筹。
8种不同的丧T文案表达不同的“小确丧”态度娱乐解丧,把丧气也给玩儿high
“丧文化”的核心精神其实是反励志鸡汤,以丧(sàng)气的毒鸡汤,以毒攻毒,治愈每日的心累疲乏。
而tataUFO别出心裁地以一种娱乐化的方式解构丧气,把丧气玩儿坏,玩儿high。
丧T+荧光涂鸦的奇妙组合,让年轻人的小情绪宣泄地更彻底。丧T被年轻人们任性DIY,疯狂涂鸦,个性裁减、造型,在空白衣服上作画,脑洞大开、灵感迸发。创意的激发和色彩涂鸦也让 “丧气”开始变了味,氛围调性开始变得有了活力、炫酷,让品牌受众放飞天性。
tataUFO的丧T精准地戳中了年轻人对于“丧”情绪的情感共鸣,并以一种良性自虐的方式释放出来,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温柔对抗。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万事如意,有丧憋着,终成内伤,不如给自己的情绪一个出口,以一种自嘲的方式坦荡荡地宣泄。
这套创意想法也巧妙地利用了态度T的社交属性。当下人们对于小确丧的感受是有共鸣点的,一件态度T也可以是一个好玩的社交标签,能够营造一个神奇的磁场,让穿着者回头率爆表,增加社交话题,拉近与周围人之间的距离,吸引、聚合有相同特质的人。
丧营销,你也可以玩儿得666
反观“丧营销”的走火,除了“丧文化”崛起的因素,也与当今90后年轻群体受众对于传统营销中“说教”模式的反感密切相关,他们更愿意接受这种容易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丧”式表达。
借势好这波丧文化潮流,也可以赋能品牌:
01读懂年轻人,还是要从读懂他们的文化开始
切莫把“丧文化”理解为一种极端的、消沉、绝望的心态,其实“丧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自嘲地消解自身负面情绪的方式,是年轻人面对现实的一种撒娇和抱怨。
“丧”并不表示不上进,相反,是因为他们追求欲望和成功不可得。所以,“丧文化”其实年轻人的保护色,让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缓一口气,用自我黑化、矮化的方式自我调侃,宽慰内心。事实上,一口毒药,一口鸡汤是更多年轻人生活的常态,情绪宣泄完,继续奋进。
02自嘲的代入感和生活化的语言
营销点要生活化、场景化,自嘲式的代入感能够戳中消费者、受众心中的槽点,激发吐槽式的共鸣,同时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更容易带动互动和消费者自传播。
03情绪营销避免用力过猛
丧营销本质上来说还是情绪营销,深刻、准确的情感洞察能够为品牌激发消费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效地帮助品牌建立起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链接。
可负面而短暂的消费者情感调动,在操作时还需要把控好度和品牌调性,并建立起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品牌对于丧文化的解读和诠释用力过猛,“丧”过了劲,用悲观的宣传激怒消费者情绪,那最后可能会“丧”了品牌。
本文地址:http://www.1zhao.com/2017/07/08/9371/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 yizhaotv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一招对观点赞同或支持。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公众号:黑马营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