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明明怀疑诏书有假,为什么还要交出兵权?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秦王长子扶苏、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守长城,两人就成了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蒙恬的行动取决于公子扶苏,扶苏政治上愚腐到极点,他一自杀,蒙恬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7 20:10:08

每一个喜欢秦朝的人,读到蒙恬将军、扶苏公子他们被赵高迫害的时候,我们都会忍不住惋惜。蒙恬是一个悲剧式地英雄,说他悲剧是因为他是在一个刑法深严的国家任上将军,说他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击外敌保家卫国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蒙恬将军是一个忠义的人,他用自己的死完成了三件悲壮地事情。而正是这三件事情,促使他甘愿一死,只有史书上留下的寥寥数语令众人去惋惜、敬佩他的行迹了。

诏书

蒙恬将军并没有怀疑诏书是假的,他只是觉得自己是无辜之人,君王若是诛杀了他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这样的行为会给君王带来不贤明的名声。

《史记·蒙恬列传》: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於无辜’。唯大夫留心!

兵权

前文我说过,蒙恬将军交出兵权的原因是非常伟大地,为什么呢?

我将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说明:

1、杜虎符: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 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古代将军调兵打仗,除了去执行君主的命令,其它军事行动都必须要有两半虎符会合才能调动军队。蒙恬将军,此时是不具备调动军队的名义的。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基于兵符在调兵时的重要性,而发生的。

2、秦律: 诏书是秦朝的统治者胡亥的命令,这便是军令。违背军令是抗旨,不交兵权是叛国,私调兵马以秦律的规定参与者是要连坐株连家族的。

蒙恬将军自己也说过:

《史记·蒙恬列传》: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他是有实力造反的,可他却也是不能反的。他若反了,他和自己的士兵就会背上叛逆的名声,这在他看来是一种耻辱。

他知道赵高他们是不会放过自己,可自己的士兵若是因为自己,导致家族被株连,这对于他而言是不忍心的。

3、忠义的观念:蒙恬将军是忠义地,他对于大秦、秦始皇、家族、士兵、胡亥,都做到了忠义两全。唯独对他自己,他选择了一种相对英雄式的悲剧结尾——服毒自杀。

4、他的副将:秦朝的军队制度往往会给一个军团派遣两个可以相互补充、制衡的存在,来防止军变,而蒙恬将军的副将也是大秦赫赫有名的将军——王离。

赵高派去的使者,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卸了蒙恬的职位,告知他诏令,另一手是让王离这个威望、家世同样出色的名将接管了兵权。

蒙恬将军,他是没法让王离冒着家人被株连的风险陪他举兵的。

蒙恬将军是一名伟大地军人,上对家国,下对兵卒,忠肝义胆,他用自己的死去维护了士卒的性命、家族的声望、国家法律的威严。

最令人遗憾的,是他说过的两句话,无奈中透露着这位将军最后的忠诚:

《史记·蒙恬列传》: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於无辜’。唯大夫留心!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君王杀死了无罪的臣子,遭受天下人的非议。蒙恬将军到死都在维护着君王的名义,给自己找了一个“绝地脉”的罪名,让天下人知道自己是当死的,而不要去埋怨君主的过错。

所以,他是一位悲剧地英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