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将士与谋士应该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什么愿意拼命?

古代将相,尤其是开国的将相当然也都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但他们依然选择给主公卖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自知,不相信这种悲剧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在于以打天下的惯性思维揆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5 15:36:51

古代将相,尤其是开国的将相当然也都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但他们依然选择给主公卖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自知,不相信这种悲剧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在于以打天下的惯性思维揆度坐江山的形势,从而渐渐地与主公脱离了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以“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例,他在率兵平定赵国、燕国,并且自封为齐王之后,到达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当时天下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他的手中,天下形势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他如何选择。

正在此时,项羽的说客武涉以及韩信本人的谋士蒯彻都曾经提出让韩信三分天下的建议,希望他能够另起炉灶,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但是韩信全都拒绝了,他“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也就是说,韩信坚持追随刘邦、坚信刘邦不会亏待他的理由有二:

第一、他们二人同心同德,除了私交之外,还有共同的目标,是命运共同体。

第二、韩信从前、现在以及将来都给刘邦立下不世之功,刘邦不会亏待功臣。

但是韩信想错了,因为刘邦是“为大事者不顾家”的人,他危难之际可以不要自己的父亲、妻子以及孩子,当然也可以为了终极目标而舍弃臣僚。

另一方面,刘邦肩负的责任不单单是打天下,他还要坐江山。打天下的时候他需要铲除任何绊脚石,坐江山的时候他要除掉所有的、哪怕是潜在的威胁。

可惜韩信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最终选择谋反,因为在他的思维模式中,率兵作战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也正是为战争而生。和平发展的时代不需要他,他也不喜欢和平发展的时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