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存量资源的争夺会越来越严重,以清浊的名义,以君子小人为区分,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最后以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明朝党争基本符合这条定律。1、派别之争很正常
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存量资源的争夺会越来越严重,以清浊的名义,以君子小人为区分,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最后以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明朝党争基本符合这条定律。1、派别之争很正常
有人的地方就有战队,有是非的地方就有立场。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有派别之争是很正常的。
在明朝开国时期,有淮右勋贵与浙江士人的争斗;在明英宗时期,有南人、北人的争斗;一直贯穿着亲信的争斗、外朝与内朝的争斗,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
(明初也有派别斗争)
甚至有时候有些争斗还有利于提高活力,保证王朝的高效运行。
2、党同伐异
到了明末,以乡籍为基础的党争进行了好多年;之后东林一家独大,各方联合,又开始了规模更大的党争。
(东林党)
党同伐异,必以对方之非为是。有时候已经严重干涉到国家战略。比如在万历末期,熊廷弼在辽东的经略已经有了起色。随着朱常洛的登基,“众正盈朝”,直接把熊廷弼给免了。之后沈辽战役明军损失惨重。
(熊廷弼)
3、开了杀戒
党争到了党同伐异那一步,对国家危害就已经很大了。开了杀戒,基本就后患无穷了。
1624年,杨涟弹劾魏忠贤24大罪状,不料被反将一军,东林全面失败。杨涟与另外五人也死在监狱中。阉党对东林进行了一次清洗,大量的相关不相关士大夫都回了家。
(杨涟)
到了崇祯初年,魏忠贤一死,加上崇祯钦定阉党名单,大量的相关不相关士大夫回了家,而且永不叙用。
(魏忠贤)
两次见血的党争不仅是矛盾公开化,也使大量的人才离开政权。政治生态极度恶劣。
为什么会这么恶劣?随着社会发展这是必然趋势,螺旋上升。宋朝、明朝末期也是如此。东林不是坏人、阉党也不是坏人,都是寄居在这个国家之上的食利者。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