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内阁是明朝创设的机构,距离皇帝最近,与皇帝联系最多,对明朝政治生活的影响也最大。内阁制取代了前朝的宰相制,内阁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下面我来简单聊一聊。
萌发期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18:03:32

在明代以前,中央政府一直实行的是宰相制度,皇帝是元首,是统治阶级的总带班,宰相则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名为“领旨办事”,实则国家的许多政事往往不与皇帝商量,甚至都不通知皇帝,自己就作出了决定,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图再实施下去。

所以,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斗争主线,有这么一条,就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老朱同志精力旺盛,权力欲望强烈,掀起丞相胡惟庸的大案,借机废除丞相制度,并立下祖制,后世子孙不得再立丞相。

然而,尽管老朱是历史上有名的劳模皇帝,但也架不住每天要阅览上千件的奏章,审批200多份公文,所以老朱给自己搞了个秘书班子,从民间找了四位跟朝堂没有瓜葛的宿老,设立四辅官,协理政事。然而这些来自民间的辅臣因为不熟悉朝典政务,难以胜任其职,结果前后不足两年就撤销了,这是朱元璋废相后对中央机构改革的一次尝试。

事实上,内阁的雏形早在洪武时就已经出现了,它是一个顾问性质的机构,还不叫内阁,“掌献替可否, 奉承归 晦, 点检题奏, 票拟批答, 以平允庶政。”,一个秘书班子。到永乐时,这个班子进一步扩大,开始有了一定的品秩,有了大学士的身份,尽管只是一个连知府(正四品)的正五品官员。到明仁宗时,内阁的地位和职权才开始逐步发展。

仁宗时,内阁的发展是以永乐时期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权力的逐步增长为基础的,永乐时期,阁臣开始参预政务,仁宗时,诸大学士开始能够身兼部职(各部尚书),由此开始,阁职渐崇,声望益尊,不久便出现了“三杨用事,政归内阁”的趋势。从这时候开始,形成了非有侍郎、尚书的资历不能入阁的规则。而且入阁加职衔,内阁大学士成了最高官位。阁权超越部权(六部之权)就起于仁宣之时。

到了景泰时,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礼部尚书,入内阁。自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 而阁权益重。。在正统、正德年间,内阁巩固了自己的权威,阁权已经全面超过了部权,同时,内阁内部成员之间也出现了地位变化,有了首辅、次辅、群辅之分,首辅地位在这个时期日益显著。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在朝位次方面,“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大学士和六部尚书各以以吏、户、礼、兵、刑、工的次序,排列先后,而且以坐部为尊。大学士加衔,本应屈坐部尚书之后,而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没有资格推补入阁。内阁设有制制敕房和诰敕房, 诏敕、制 诰等文书均由其掌管。

明代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形低而实高,后来居上,明中叶以后,完全凌驾于六部之上,丝毫不比汉唐宰相逊色。

综上所述,明代的取代宰相的内阁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它是明朝通知和实现专制独裁的产物,标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内阁是皇帝的助手,顾问,是实施独裁的有力工具,二者之间既有矛盾,又互相依赖。

皇权需要内阁的辅助,内阁需要皇权的支持。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完全是一致的。但皇权的集中势必要控制内阁,内阁权力的增长又会反过来限制皇权。内阁地位的高低,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阁臣信任度的高低。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