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乡土文学在创作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中国的乡土文学由鲁迅创始,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和深化过程,至今已历经百年,它的概念内涵和创作特点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本答案将从乡土文学在不同阶段呈现出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01 04:18:21

中国的乡土文学在创作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中国的“乡土文学”自鲁迅之《故乡》始,形成了一种文学体裁。但对“乡土文学”在创作中呈现的特点至今没有统一描述。观点俱多,表达各异。有最简单的表达是八个字:乡愁,风土,人情,写实。

然而,我国的乡土文学所呈现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三点:一是故事的泥土味;二是风格的朴实性;三是文笔语言的乡土特色。下面进行展开分析:

第一、故事的泥土味。

首先乡土文学作品一定是写乡村人生活中的爱恨情仇。作品怀着对沃土、草原、沙漠的热爱,对江河湖海的深情,对玉米高梁地的神秘向往,对鱼米之乡,花前柳下的倦恋;歌颂乡村的烟火风物,流俗韵事;描写土地庙的灵验和神圣,古井辘轳的古往今来,花径小桥的偶遇和回眸;写争夺宅基地的恩仇,果园田土劳作中碰出的爱情火花……,

总之是在讲述古老中国乡村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所发生的故事。

其次是把真实的故事写出真情实感。鲁迅在创作《故乡》中,选用他最熟悉的现实人物闰土作为创作原型。他是鲁迅童年时家里一个名叫章福庆,是住在城东北道墟乡杜浦村「忙月」的孩子。杨二嫂也确有其人,只是杨家媳妇排行老二,故人称其为杨二嫂。她也是典型的村妇。沈丛文的《边城》,也是写他最熟悉的家乡一一湖南湘西,写的是他最熟悉的水上人的生活。

象鲁迅、沈丛文这样的乡土文学大师,写自己最熟悉的家乡人的爱恨情仇,真正写出了泥土味的芳香。

再次是多数作品具有正能量。鲁迅的《故乡》,沈丛文的《边城》的主旨思想都是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的,是正能量的作品,但是有的作品虽然写的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却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描写的一团漆黑。显然这种所谓乡土文学的“泥土味”是酸酸的。

以上这些就是乡土文学的立足之本,是扎在泥土的根,是乡土文学的泥土味。

第二、风格的朴实性。“朴实”是中国乡村人的重要特质。这种“朴实”,一是受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影响,二是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朴实”的乡村人是乡土文学的主体。真正的中国乡土文学一定具有朴实的风格。它不同于官场文学的刀光剑影,也不同于市井文学尔虞我诈。

沈从文《边城》:它是乡土文学的典范,体现的是人间真善美的朴实:

”大雨冲刷了一切,大雨也冲刷不了一切。

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有一乡土文学是这样写朴实爱情的:“后来我怀孕了,他一定得让我吃肉。我男人大清早出门卖玉米,攒的钱都给我买鸡鸭鱼了。他一脸傻样的端着碗在我床边问我香不香。我边吃边黙黙地流着眼泪,他帮我擦,跟我说委屈谁也不能委屈老婆。

我男人没什么本事,就是人实诚,我不后悔跟他”

看看,作品中人的心情、爱情、日子是多么的朴实!‘

第三、文笔语言的乡土特色。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通俗化语言表达应该是乡土文学主要的描事手法,但是乡土(地方)语言,也会使乡土文化作品更具有趣、更富有历史深度,更有泥土味,更具可读性。

鲁迅《故乡》的“忙月”的孩子,“忙月”是打月工的意思,就是绍兴乡土语。

沈从文在《边城》里富有地方性特色的语言风格是以湘西方言土语作为基础的:如“你个悖时砍脑壳的”,骂人的话。“难为你”,谢你的意思。“在行”,擅长的意思。这些方言词汇体现当地纯朴的民风,更贴近人物的生活实际,展现原汁原味的地方生活。他曾说过: “我的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经过上述分析,一、故事的泥土味;二、风格的朴实性;三、文笔语言的乡土特色,是我国的乡土文学在创作中所呈现的三大特点,也应该是我们今后从事创作乡土文学所要坚持的三大努力方向。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