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封神榜的时候,知道商纣王的父亲就是商君帝乙,并且他还有两位哥哥,分别是微子启和微子衍,也就是说商君帝乙有三个儿子,然而纣王又是最小的一个儿子,那么帝乙为什么要把王位
帝乙为什么不把帝位传给长子微子启,而传位于三子纣王呢?这就必须要知道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
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随后作《汤誓》讨伐夏桀,双方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掉了夏朝。
三千诸侯小弟,觉得汤这个带头大哥太猛了,谁都干不过他,于是心甘情愿推举汤做了天子。汤就定国号为“商”,建都在亳,史称商汤。
商汤制定的传位制度是“兄终弟及”,意思就是做哥哥的死了,得由弟弟来继位,避免自家小孩子经验不足造成内乱,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祸害了。兄弟嘛,关起门都是一家人,只要这个江山姓商那就行了。
在第10世仲丁死后,外壬继位,有些人开始不遵守游戏规则,比如河亶甲,他就把从哥哥外壬传来的王位一下子扔给了儿子祖乙,而没有按照王位继承制度还给外壬的儿子;他的儿子祖乙一样比着葫芦画瓢,也把王位传给了儿子祖辛。
这么一来,王位继承制度就变成了“兄终弟及”与“父子相承”两种并存的方式。
这下开始出乱子了。
做兄弟的眼巴巴等着哥哥死了坐王位,结果帝位传给了侄儿,气得想撞墙;做儿子的死了爹,终于没人管了,想上位后放飞自我,结果帝位传给了叔叔,好日子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谁也不甘心啊!
怎么解决呢?看谁拳头硬,谁的拳头大谁做主!不仅弟弟、儿子可以继位,堂弟、侄子也能凭本事霸占天子之座。
拥护两种不同制度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己方利益互相残杀,这一乱就乱了九世,不仅带崩了商朝的经济,还削弱了商天子的权利和威望,造成诸侯不朝的恶果,这就是九世之乱。
第19世盘庚上位,他用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化解了这场危机。
王公贵族不是争地盘吗,盘庚直接把都城给迁走了,王公贵族必须跟着走,不去还不行。从奄迁到亳,再迁到殷,彻底把这些王公贵族变成了破落户,要想过好日子,得重新来过,同时恢复了“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商朝这才缓过劲来,恢复了生机。
盘庚的弟弟小乙本事没多大,但是捣乱厉害,又把继承制度改成了父子相承,把王位传给了儿子武丁。
武丁很争气,励精图治,内搞经济,外拓展疆土,使商朝成为了一个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的泱泱大国,史称为“武丁中兴”。
父子相承也就成了唯一的继承制度,这为帝乙顺利传位于纣王提供了先决条件,不然,说不定又得闹出叔侄争位的乱相。
但是有问题,帝乙有三子,长子微子启、次子微子衍、三子纣王,按照嫡子长幼顺序应该由微子启继位,为何传位给了三子纣王?百姓爱幺儿,皇帝不是该爱长子吗?
传位于三子纣王
纣王是周武王给叫出来的,纣是残暴的意思,他本名叫辛或受德。
夏商皆称帝,但是呢,周武王说帝辛是个骄奢淫逸、祸国殃民的混蛋,自己推翻辛的暴政是代天行道,所以帝辛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商朝的列祖列宗,不配称帝,就给他降了一级为王,不叫帝纣叫纣王,侮辱性十足。
帝辛的大哥叫子启,二哥叫子衍,帝辛上位后将微国封给大哥作为封地,所以子启以微为氏,又叫微子启,后来微子启又被周成王赐予封地建立宋国,因此又叫宋微子,同理,子衍也就成了宋微仲。
辛为什么在三兄弟中能够逾越继承的长幼次序而顺利称帝呢?有两个说法。
说法一,根据《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辛与子启、子衍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虽然子启、子衍为大,但他们的母亲并非正王后,因此属于庶出,所以这帝位第一继承人就顺理成章地砸在了辛的头上,让辛“子凭母贵”捡了个天子来做。
说法二,根据《吕氏春秋·当务》的记载,帝辛与子启、子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是呢,子启、子衍出生时,母亲还是个妾,等到被帝乙扶为正妻后,辛扑通一声呱呱落地。帝乙和妻子准备立老大子启为太子,太史不答应了,搬出嫡出就得按照先妻而后妾的章法来立,所以这太子只能由辛来做。辛半路截胡就因为母亲的身份变了,子启知道了当时就得哭晕在厕所,早生也是罪?
别管这两种说法那个更可靠点,但帝辛确实不一般,即便司马迁也得承认这一点,这估计也是能够立为太子的一个因素。
帝辛从小聪慧,口才一流,知识涉猎极广,并且身手敏捷,勇猛过人,徒手可斗猛兽。他完全可以凭才学而不听臣下的谏劝,也可以从容用言语来掩盖自己的过错,他在大臣面前夸耀自己的本事,在天下大肆宣扬自己的声威,认为自己乃是天下第一人。天下,舍我其谁?
根据这段记载,太史愿意选择辛为太子,除了公正以外,也有认可辛的能力的因素,代表着朝中主战派的利益,他们需要一个强势的商朝天子,才能彻底灭掉心腹之患东夷。
心腹之患东夷
帝辛,为什么被称纣,这就跟东夷有关!
在夏朝时期,东夷势力极为强大,其有穷氏的部族首领后羿,甚至直接发动了叛变称帝!
后羿原是夏启儿子太康的王宫侍卫负责人,而太康很不争气,不理政事,整天就知道游乐田猎,结果就被后羿以堂而皇之的理由给驱逐了。紧接着后羿立仲康为帝,逐步收控实权,变相成为了“太上皇”;等到仲康去世,其子相继位,这时后羿不愿意一直呆在幕后了,直接又驱逐了相,自己把商朝的江山据为己有,史称后羿代夏。
后羿呢,走了太康的老路,将政事交给了徒弟寒浞处理,跑去打猎为乐,结果被寒浞给干掉了,寒浞自立称帝改国号为“寒”。
经过这么一乱,相的儿子少康在遗臣伯靡等人的帮助下,联合斟灌氏、斟鄩氏两部落攻灭了寒浞,成功复国,以夏为鉴,商朝历代国君,都把东夷当成了最大的心腹之患。
商朝经过九世之乱后不断衰弱,而东夷却趁机再度兴盛,并不断侵袭商朝统治地,面对“武丁中兴”后再次衰退的情况,商朝很有必要推出一个强大的君王来阻止这种颓势,征服东夷,最终选择了帝辛。
东夷强大的原因是拥有丰富含铜、锡、铅等金属的矿产,而商人制造青铜武器、祭祀用的青铜礼器都需要这些原料,因此面对崛起后的东夷,商朝除了征服的目的外,也有掠夺的需要。
“帝辛十祀征夷方”,可以说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举措,“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如此大规模地长期发起战争,极大的消耗削弱了商朝的国力,但帝辛又干了件比较让人无语、无脑的事。
为了彻底征服东夷,帝辛绝对不允许国内出现不同的意见,对于大哥微子的劝告丝毫不理会,甚至着手清理持不同意见的比干(帝辛叔父)、九侯(帝辛岳父)、西伯昌(帝辛姑父)等王族大臣,他的本意是为了避免出现“九世之乱”,但也彻底瓦解了商朝内部的向心力。
商朝大军正在前线征伐东夷。
帝辛的姑父姬昌率领诸侯大军直接攻到了牧野。
帝辛只能仓促调遣军队应战,而这些将士早就不满帝辛的暴虐,也厌烦持续多年的战斗,于是纷纷倒戈,领着周军攻打朝歌,帝辛兵败后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灭亡。
商朝的覆灭,主因还是因为常年攻打东夷导致的国力衰微,“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同样的,西周依然将东夷视为心腹之患,“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直到春秋时期,吴国灭掉了东夷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国家——徐国,才宣告东夷政权彻底消亡。
综上所述,帝乙传位于三子纣王而没有选择长子子启,可能不完全是因为母亲妻妾的身份,更主要原因是需要一个强势的继承人来阻止东夷的壮大,因此学识俱佳、勇猛过人的辛被立为了太子。事实上,帝辛确实也一直以讨伐东夷为己任,只不过持续太久的战争最终消耗了商朝国力,再加上帝辛铲除异己也伤到国之根本,造成了内失和,外失利的困难局面,最后落得个自焚而死的结局,还被灌上纣王的名号,也算是一种悲哀。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