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是如何选择接班人的?

前面已经有人提到过了,怎么样算是聪明,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再者聪明跟能治理国家,也是两回事。这里就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以历史上出名的笨蛋晋惠帝而论,他在做太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1 01:11:12

前面已经有人提到过了,怎么样算是聪明,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再者聪明跟能治理国家,也是两回事。这里就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以历史上出名的笨蛋晋惠帝而论,他在做太子的时候,晋武帝就认为他笨,拿一些疑难问题来让他剖断。结果当时的太子妃贾南风请了人来帮忙,回答写的引经据典。结果贾南风身边的一个侍者就说,太子没什么学问,天子是心里有数的,你这么写一定会被天子逼问是谁代作,不如写大白话好。于是就让这个侍者用比较浅白的语言代作了一篇,武帝看了觉得很高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武帝明知惠帝不够聪明,但是可能只是他学问不行,但能明事理也可以叫聪明啊。

再举一个例子,惠帝之所以位置稳固,还在于他有个据说很聪明的儿子。惠帝的长子叫司马遹。据说他五岁的时候,宫中失火,武帝站在楼上看热闹,司马遹就拉他爷爷到暗处,说“夜里要小心,不要让火光照见天子比较好”。武帝对大臣说,这孩子很像我老爸司马懿,于是很重视这个孙子。结果等到司马遹长大点了以后,不爱读书。他母亲谢才人本来就是屠户家的女儿,所以司马遹也喜欢在宫里玩模拟市场游戏,史书称其“手揣斤两,轻重不差”,你说这个孩子聪明吗?肯定是聪明的,但是这似乎只是小聪明,不见得适合治理国家。

当然,从制度设计上来说,传统中国一直鼓励嫡长子继承制。因为聪明不聪明是要看如何评价的,但是是不是嫡长子,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这样比较明确。但也正因为过于明确了,就造成了更加复杂的夺嫡问题。照我看,在皇帝继承问题上,大概就是清代皇帝解决的比较好,也不一定要贯彻嫡长子继承,也不提前宣布谁是太子,一切放到最后解决。这样维持了皇位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相对平稳的过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