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经常听到爸爸妈妈们抱怨说:
不让他玩儿手机,偏玩儿!
不让他吃零食,偏吃!
不让他追逐打闹,偏不!
……
孩子不服管,亲子关系不和谐,爸爸妈妈就着急。
为什么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经常听到爸爸妈妈们抱怨说:
不让他玩儿手机,偏玩儿!
不让他吃零食,偏吃!
不让他追逐打闹,偏不!
……
孩子不服管,亲子关系不和谐,爸爸妈妈就着急。
为什么小孩越叫她不要做的事越要做呢?
01)爸爸妈妈的体贴关爱VS 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儿子五岁那年夏天,我给他买了一件橙色的半袖背心。儿子说什么也不穿,说那种颜色是女孩子穿的,他才不要。当时一点儿心理准备也没有,新衣服就这么送人了。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再发生,以后给儿子买衣服的时候我都会先问问他的意见。有好多款式我觉得好,他都说“幼稚”,小家伙觉得自己长大了。儿子还喜欢有“蜘蛛侠”和“奥特曼”图案的衣服和鞋子。因为他觉得这样的衣服和鞋子穿上去很“帅”,是不是很有意思?
你的孩子也会有意无意地拒绝你的安排吗?这说明他心里的“小人儿”苏醒了,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自我需求和自我判断,这时候你再像照顾小婴儿似的给他安排一切,他就会跟你说“不”!
02)爸爸妈妈的规则禁令VS 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扩大自我边界的过程。他们对身边所有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并不断地去探索。
爸爸妈妈所有的规则禁令,开头的“不”字都被孩子自动屏蔽了,他们只关心后半部分的“内容”,并勇于尝试。你越是不让他做,他就越好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好玩儿的事情,让爸爸妈妈这么“兴师动众”。
03)爸爸妈妈的拳拳爱心VS 孩子的逆反心理。
爸爸妈妈的阅历和经验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力,平时对孩子有所要求,也全都是为了他们好。
可是孩子的体验却大不相同,否定的语言传递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不让看电视!
不让玩儿手机!
不让打游戏……
这也不让,那也不让,一点儿自由都没有!
这时候孩子觉得父母所有的说教、唠叨都是在控制自己,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伤了。他们就会用“顶嘴”、“你越不让我做的事情我越做”来进行反抗。结果就是:你管的越多,他越想挣脱。
原因说清楚了,另外奉送几点小策略,希望对爸爸妈妈们有所帮助。
1、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和赞扬。
宝宝玩儿得脏兮兮的跑来吃饭,你可以说:“宝贝把手洗干净才可以吃饭哦。”
不要说:手洗不干净,不许吃饭!
孩子放学了一直看电视不写作业,你可以说:“妈妈喜欢爱写作业的孩子,先写完作业再来看电视吧。”
不要说:没写完作业,不许看电视!
首先,把你的意思用肯定的语言来表达。
其次,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要及时地表扬他。
肯定的语气代表着喜爱与认同。当我们的关爱用肯定的语气来表达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乐观、自信,愿意听从我们的意见。
2、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3~6岁的孩子,放手让他们去扫地,擦桌子,照顾自己喜欢的小宠物,按照自己的喜好搭配衣服,收拾自己的书包,整理玩具。
7~9岁的孩子,放手让他们择菜、洗碗,尝试做一些简单的早餐,参与家庭的物品摆放安排。
10~12岁的孩子,放手一部分财政权利,让孩子根据喜好和家庭支出情况去购物、安排下一餐的食谱,组织家庭成员的生日派对等等。
逐步给孩子更多的生长空间和平等权利,让他们慢慢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孩子自尊心的满足会和谐我们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能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3、让孩子自己承担探索世界的后果。
原则性的事情必须禁止。比如闯红灯、比如玩儿电插排、比如点火。
大多数的事情其实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
前天老公买了一箱雪糕放在冰箱里。儿子吃了两根还想吃,我告诉他雪糕吃多了会肚子疼。可是小家伙管不住自己的馋嘴巴,我去做饭了,他在客厅里边看电视边吃雪糕。吃了几根不知道,反正晚饭没吃抱着肚子蜷在哪里。
今天我问儿子,怎么不吃雪糕了?他说吃多了肚子疼,以后每天最多吃两根,绝不多吃。
孩子的一次亲身体验,胜过爸爸妈妈100次的说教。只有亲身经历了,他才会对事情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主动地对事物做出一个明确的判定。
我是@爱孩子就和他一起成长。关注亲子问题,提升亲子质量。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用,关注我,一起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我的上一篇问答
https://m.zjurl.cn/answer/6711785170837438723/?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11785170837438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