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希望西方国家允许其每天出口70万桶石油,一向强硬的伊朗为何突然转变态度?

这世界有很多真理,但未必都是“颠扑不破”的。不过,“不吃饭会死”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真理”。强硬的态度不能当饭吃;抱着核弹睡觉也未必就能踏实。在美国的“极限施压”下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30 04:06:53

这世界有很多真理,但未必都是“颠扑不破”的。不过,“不吃饭会死”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真理”。强硬的态度不能当饭吃;抱着核弹睡觉也未必就能踏实。在美国的“极限施压”下,伊朗的鸡蛋价格疯涨了3倍,其他食品的同比涨幅也达到了80%,里亚尔虽然还没有达到“儿童把玩”的程度,但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的“清零计划”刚刚实行了3个月,伊朗就出现了人道主义危机的苗头,如果美国的极限施压再继续半年时间的话,伊朗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估计那时就不是“勒紧裤腰带”所能解决的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伊朗每每有一个对美国的强硬动作,或者是一个强硬的态度,总能得到域外国家吃瓜群众那“山呼海啸”般的赞美。有时在想,这些人真的做到了对伊朗民众的“身同感受”?即便是美国的极限施压再厉害,估计伊朗的高层也不会吃不起鸡蛋。但是,伊朗的普通民众呢?自去年5月8日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以来,美国就在金融领域加大了对伊朗的制裁力度。导致伊朗中产阶级财富的大幅缩水。及至今年5月2日美国的极限施压力度加大后,伊朗的中产阶层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有的中产阶级家庭已经“一觉醒来回到了从前”。而这些人大都集中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以及私营企业等方面。他们才是伊朗国家的中间力量。试想,当这些人都一贫如洗之时,国家的根基还会稳吗?

无可置疑,伊朗经济的窘境是美国的极限施压造成。但是,仅仅是骂美国,怼美国就能解决了吗?伊朗高官们曾不止一次的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和美国干到底!”这种精神可嘉。但是,这个不惜一切代价中的“代价”又是谁呢?毫无疑问是伊朗普通民众。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这没错。但也要讲究策略。也不必为了所谓的面子一定就要搞个“对等制裁”。因为那样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可能会徒增笑料。比如,美国对哈梅内伊以及革命卫队的高官进行了制裁,为了“面子”,前几天伊朗也搞了个对美国官员的制裁,然而,这些美国官员在伊朗根本就没有账户,何来的“冻结”呢?

特朗普这个人和其他美国总统不一样,他并不想打仗,因为那不可控。而特朗普认为,可控又可靠的就是“使你吃不上饭”。伊朗是个资源型国家,它的国民经济中有80%是靠石油出口支撑的。一旦出口大幅减少,必然会连锁反应至民生。而接受了互联网信息的伊朗民众不可能会完全笃信“没有核武器就会被欺负”的说法。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有核武器的不超过10个。难道那些国家都在被欺负?果真如此的话,怎么没见美国去欺负挪威和瑞典这些国家呢?前几天,爆出了特朗普想买格陵兰岛的消息。消息传出后,丹麦首相不仅一口回绝了,还顺带着将特朗普大大的嘲讽了一番,一名丹麦议员甚至还要将美国买下,怎么没见美国去攻打丹麦?美国甚至连个P都没放。所以说,核武器并非就是伊朗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伊朗虽然有和美国博弈的四十年经验。但“老问题却遇到了新人员”。这个新人员就是特朗普。这个看似懵懂的“糟老头子”据说智商比克林顿还高。他不仅不按常理出牌,而且他的每一个“不着边际”的行动都蕴含着一个共性,那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利益的最大化”。在伊朗问题上亦是如此。美国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军事强国,而就是这个霸主级国家的无人机被伊朗击落后,却忍住了报复性军事攻击伊朗的欲望。所谓的尊严也丧失殆尽。原因是什么?无非是特朗普认为如果动武的话会得不偿失。因为特朗普认为极限施压“更有利于美国”。而这个极限施压的最核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掐断伊朗的石油出口”。事实证明,特朗普的方法奏效了!5月2日以前,伊朗的石油出口是每天170万桶,而现在只有不到30万桶了。这对伊朗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可以这样说,伊朗现在之所以还能勉强运转,皆因在5月2日前那半年缓冲期里的转移到国外的“石油储备”。否则,伊朗现在就可能会无法支撑了!伊朗虽然击落了美国无人机,也扣押了英国的油轮,但却无法解决石油出口问题。比如,被英国释放的那艘格蕾斯1号油轮,沿途到希腊,希腊不敢接受,到土耳其,土耳其也不敢接收。试想,即便是美国和英国不扣押油轮,有又哪个国家敢不惜自己被制裁也要进口伊朗的石油呢?而一旦石油出口被“控制”了,也就断了“来钱路”。伊朗的日常运作又何以为继呢?所以,伊朗必须改变策略。以求维持国家的基本运作。否则,国家稳定就可能会是个大问题。基于此,也就有了外长扎里夫的突访G7峰会举办地法国小镇比亚里茨上意外之事了。

当地时间,伊朗外长扎里夫乘坐空客321客机抵达了正在举行G7峰会的法国小镇比亚里茨。扎里夫的举动很令舆论意外,因为各方事先并没有透露半点风声。尤其是8月8日的时候,特朗普曾发文批评了马克龙意欲撮合美国和伊朗直接谈判是“自作主张和多管闲事”。所以,人们并没有想到马克龙居然“一意孤行”。不过,据法国官员在马克龙和扎里夫会见后透露,马克龙这次邀请扎里夫会谈并不是“擅作主张”,而是“在与美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且在完全和谐的情况下进行的”。显然易见,特朗普知情,且默许了!但是,“知情和默许”并不证明美国会让步。尤其是对伊朗方面提出的“先决条件”。据路透社报道,伊朗外长扎里夫在法国的几个小时里,和法国外长进行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会谈,会谈结束后又和马克龙进行了单独会面。仅从会谈时间来说,即可证明他们谈得很具体。另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几乎是在在伊朗外长和马克龙会见的同时,伊朗媒体首先表明了会谈的先决条件,即“保证伊朗每天出口石油70万桶,并逐渐增加到至少150万桶,而且还必须现汇结单”。为什么伊朗会提出70万桶这个量呢?据专家解读,如果能够保证每天70万桶的石油出口量,伊朗就能够基本维持运转了!这个运转包括民生问题,政府运作,军费开支以及对哈马斯,真主党和胡赛武装的支持。由此可见,既使在这种情况下,伊朗也没有放弃在中东地区的“输出”。而这也恰恰是美国对伊朗的“三条件”之一。

美国对伊朗有三个要求,一是弃核。二是停止洲际导弹和弹道导弹的开发和试射。三是停止对哈马斯,真主党和胡赛武装的支持。目前看来,对于这三个条件,伊朗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做到。就是在看似简单的支持哈马斯,真主党和胡赛武装这个问题上,伊朗也不可能放弃。比如,以色列经常借助伊朗支持哈马斯这个理由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军事基地及设施进行轰炸。即便如此,伊朗依然是我行我素。所以说,在伊朗不做出重大妥协的前提下,美国不可能仅凭伊朗有妥协的愿望就放松对伊朗石油出口的限制,因为特朗普要的是伊朗在经济崩溃之时的全面妥协。而对于伊朗来说,由拒绝谈判到有条件谈判的态度转变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伊朗已经撑不住了!二是伊朗的“缓兵之计”。因为伊朗既不愿放弃自己的战略诉求,又不能这样撑下去。所以,伊朗有边谈边等待转机的用意。但是,特朗普未必会给伊朗这个机会。所以,扎里夫才在会见马克龙后说出了“前路非常艰辛,但值得一试”。不过,我的判断是,如果伊朗政府不能做出重大妥协的话,伊朗局势就不可能平静下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