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只是不同的物种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进化的路线和速度也是不同的。没有任何物种可以停止进化,除非是灭绝。
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样的。在自然界中,人类
自智人出现之后,人类的脑容量没有了显著的进化,但是智人从非洲向亚欧的迁徙形成了黑白黄三色人种。然而进化并不在于性状的变化,最为基础的是种群基因库的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细菌的增殖靠无丝分裂,是十分迅速的,而核酸的复制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进而导致细菌基因的改变,如果外界施加比较强的环境压力,比如较强的辐射、较高浓度的青霉素,就会将其中天然形成的抗辐射或者抗药的菌种选择出来,细菌的外观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细菌的抗性却大大增加。放在人类群体中也是一样的,人类随着繁殖,种群中各种基因的频率在不断地变化,而这并不一定引起外部性状的变化,所谓的外部性状就是我们能见到的鼻子眼脑袋大小等等,但基因的多样性使得人类种群具备更好的环境适应性,某些新产生的基因虽然暂时看不出来有什么好处,但是当外部环境压力改变的时候,新基因就可能发挥相应的功能。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进化是基于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是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的突变对于任何生物而言都是时刻发生的,更别提细胞数量50万亿左右的单个人类个体,产生的部分可遗传的变异(发生于生殖系统)就可以传递给后代,由此带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所以自原始时代到现在,因环境不同,种群中的个体显然不是同一批,这就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所以自原始时代到现在人类当然还是在进化之中,只不过外部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已。
但是就某一区域性的种群而言,外部形状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我国大地上,曾经存在着很多较为原始的人类族群,因为迁徙的关系,原始人类到达东亚后生存于不同的地方,生活于亚洲北部的适应寒冷,体型更大、肤色更白,适应南方的肤色稍黑,个头稍矮,这就是进化的具体表现。然而我国土地上的早期先民,由于建立了国家,不同种群间的交流,导致基因的趋同,使得人群属性有一定的变化,汉朝时人们的面相和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区别,辛追夫人看起来脸部就更富有棱角,相对更接近一些西方特征。具体来说,如今已经不存在所谓纯种的人类,都是经过漫长的基因交流演化而来,现代人亚洲之外的人类体内也存留着尼安德特人等人类分支种的基因。
自古至今,人类也毫无疑问在进化着,只不过不像产生三种肤色或者由猿到人那样明显的变化,但人类步入文明史也在1万年,而人类是很多性状组成的,总共25000种基因,很多性状都是多基因控制,基因突变引发外部性状的变化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也需要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