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年8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逝,这一年李清照四十六岁。
李清照心痛欲碎,大病不起。她写了许多悼亡的词,多半失散了。只有《偶成》还在: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
“词压江南,文盖塞北;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后世对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着极高的评价。不过,人有一得必有一失。有着强大背景和突出文学成就的李清照,在婚姻一事上,却是差强人意。
两任丈夫,一个临阵脱逃,一个以身试法。以至于,后期的词风尽显疲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四十五岁的李清照遭遇丧夫之痛,其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后又开启了另一段婚姻,嫁与张汝舟为妻。正是这次结合,令后世产生诸多的质疑。
千古的才女,婚姻的“败将”
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彼时,李清照的父亲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则是吏部侍郎。两家联姻,自是暗合“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的传统婚姻观念。
不过,更令人咋舌的,是李清照的强大背景。外公王珪,历仕三朝,官至宰相,时称“三旨相公”。这还不算,舅舅王仲岏的两个女儿,一嫁蔡京,一嫁秦桧。 蔡京是其表姐夫,而秦桧就是表妹夫。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后官至尚书右仆射。这官职,在唐宋时期,左右仆射均为宰相。所以,李清照也是宰相的媳妇。 强大的背景,令日后的李清照得以免去牢狱之灾。
建炎三年二月,丈夫赵明诚已是江宁知府。而此时却发生了叛乱,御营统治官王亦起兵造反。得到消息的赵明诚不仅没有亲自指挥平叛,反而偷偷地拿着绳子从城墙上攀爬出去逃跑了。
有夫如此,李清照也是大摇其头。怒其不争之下,吟出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数月后,适逢时局动荡,金人大举进犯,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得南逃。
同年八月,赵明诚途中染病,不幸身亡。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已四十九岁的李清照,亲书了一封信交给翰林学士綦崇礼,以表感激之情。
信中详细说出了再婚及入狱的经历。李清照说自己孤身一人,且重病在身之时,官员张妆舟对她频频致意,“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铺之言…,既尔苍辈,因成造次。”
在与张汝舟结婚婚后,发现两人“视听才分,实难共处。”这让李清照十分痛苦。且张汝舟还实施家暴,“遂肆侵凌,日加殴击”。 按宋代刑律规定,“妻子告夫,即便属实,仍需服徒刑二年。”
李清照实在忍无可忍,在得知张汝舟以不正当手段得到官职的情形下,甘愿承受牢狱之灾,毅然到官府揭发,并要求解除婚约。 其后,张汝舟被撤职除名,二人解除婚约,按律李清照被关入监狱。
这时,綦崇礼伸出援手,被关九天后李清照终被释放。(这封感谢信,后来被宋人赵彦卫,存于云麓漫钞卷十四中)。 关于李清照改嫁一事,宋代多有记载。
如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史,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安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
又如,王灼的《碧鸡漫志》记载,李清照 “再嫁某氏,讼而离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记载 ,“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洪适的《求释》、晁公武的《都斋读书志》等等。
后世对李清照改嫁一事的质疑
一、首先对李清照改嫁一事提出质疑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学者徐火勃。其理由有二,一是绍兴二年时,李清照已年近五十,似无改嫁的可能。张汝舟追求如此年纪之李清照,令人不可思议;
二是宋代官宦出身的妇女,一般是不允许改嫁的。特别如李清照,其父李格非是提点京东刑狱。其夫赵明诚出身宰相之家,宦家庭出身的李清照不可能改嫁。
二、到了清代,质疑之声再起。学者卢见曾根据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真挚坚贞、生死不渝的感情生活,夫妇志趣相投、同研金石的人生佳话。李清照曾言: “虽处忧患而志不屈”,岂有李清照背负之理?由此推断改嫁之事不可能发生。
三、学者俞正则,则以史家编年的方法排比岁月,认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作者李心传,其所居之地与李清照远隔万里,很可能是误传讹传。
而李清照的那封信,虽记载了改嫁、不和及矛盾加剧的整个过程,但文笔劣下,却又似经后人篡改过,信中有关改嫁方面的内容,是后人恶意加上的。
据信的内容分析,应是李清照感谢崇礼解救“颁金通敌”案的信函。即有人诬蔑她曾把玉壶献给金人,为了洗清罪名一事。
四、近代学者况周颐写文考证了李清照与张汝舟在赵明诚死后的行踪,认为两人的踪迹各在一方,判然有别不可能有婚配之事等。
而学者黄墨谷认为李清照如果真的改嫁,且还因改嫁而涉讼会好意思向前夫的亲戚求援吗?赵明诚的表甥菱在《四六谈磨》中引用李清照对赵明诚表示坚贞的祭文,仍称清照为“赵令大李”。
难道他对清照改嫁之事会一无所知为? 李清照自传性文章《金石录后序》约作于绍兴五年(公元1135),却只字未提自己改嫁之事、清照晚年曾自称“嫠妇”,意即寡妇若改嫁后又离婚的话她能这样自称吗?
所谓的推断或质疑并不合理
一、年届五十不能结婚的理由近似荒唐,谁说五十岁没人追求没人爱?以李清照当时的名气及社会背景,无人追求反倒是怪事一桩。 而张汝舟追求李清照,自然是别有用心。
一来觊觎李清照所搜集的金石文物;二来利用李清照的关系,为日后的仕途作打算。李清照的信中,也感觉到他之前对自己的好,只是花言巧语;
二、古代妇女守节之风,只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渐趋严格。宋朝不仅民间改嫁之事极为平常,就连宋皇室宗女亦有诏准改嫁的例子。
三、认为天各一方并无结婚的可能也是不堪一驳。李清照在当时已是名气很大,就算天各一方,张汝舟难道不能与之书信往来表达爱意? 更何况李清照在前夫去后,一直处在颠沛流离中。其后张汝舟一直陪着李清照,悉心照料,若二人天各一方,又如何照顾?
至于说李清照的那封信文笔劣下,不像出自本人之手。试问刚出狱之人,心力交瘁之时向朋友写上一封感谢信还要啥文笔,追求什么文采?如果这封感谢信写得文采斐然反倒令人怀疑;
四、李清照与前夫赵明诚二人一直恩爱有加,甚至双方家族并无矛盾或怨恨,且赵明诚是正常死亡。在这样的情形下,李清照后来涉讼,赵家出力帮助,也是人之常情。
至于自称寡妇,当是李清照不愿提及与张汝舟的一段短暂而不堪的婚姻。李清照宁愿坐牢也不愿维持,其厌恶之情可见一斑。
结语:
若说李清照改嫁之事,只存在于宋朝的个别史料中,那自然只能看作孤证,其可信度必然大打折扣。然而,宋朝大量的史料都作同一记载,显然是确有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