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古代的谋略在抗战中不用上?

首先,现代技术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近代以来,不断有人想套用古代谋略来应付现代战争,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时,面对西洋人“船坚炮利”,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烧赤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1 03:52:44

首先,现代技术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近代以来,不断有人想套用古代谋略来应付现代战争,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时,面对西洋人“船坚炮利”,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烧赤壁”中的火烧法,林则徐专门组织了一批气功大师,据说可以在水上行走,但演习中发现,他们的水平远远达不到预期,但林认为管家多养一个士兵,民间就减少了一个刁民,所以也没将大师队解散。

此后关天培、琦善都采用过火攻法,结果搞错了风向,火船反而冲向广州城,给清朝水军造成巨大损失。

英法联军攻打镇江等地时,沿途清军官兵都不约而同采取了“火攻法”,皆以失败告终。

此外还采取过“破釜沉舟法”,将炮台的大门封死,逼迫士兵苦战到底,结果被英舰一炮击中,所有人全部阵亡,损失巨大。

还采取过“坚壁清野法”,用几个月花巨资建了长堤,认为足以抵挡英军,结果几炮就被打垮。

在现代武器面前,传统的防守技术已无效,此外由于现代武器巨大的杀伤力,已不再采用传统作战的密集队形,而是使用散兵线,发挥士兵个体的能动性,所以古人常用的围三缺一、铁桶阵很难产生效果。

其次,谋略要建立在士兵的基本素质之上。

抗战中,普通中国士兵教育程度太低,认米尺要用一周,会瞄准射击得用一个月,且不知道如何使用压制武器,机枪多摆在防守阵型的中间,而非两边。由于培训体系有缺陷,多数基层军官没有军校背景,射击水平差之外,遇敌亦不成熟,日军往往故意先在远处放几枪,则中国军队立刻开火,直到子弹消耗殆尽,日军才发起进攻,所以很容易突破。

其三,对古代谋略不必夸张。

战争是一刀一枪搏杀出来的,谋略很重要,但演义小说往往加以渲染,夸大了谋略的作用。如果没有勇气、武器和团队合作,谋略是很难落实的,在抗战中,中央军往往会有一些战术动作,而地方军就不行,体现出两者训练、装备之间的差距。

当时日军军官多是中年人,战术较保守,缺乏想象力,但士兵基本能贯彻主官的想法,而中国军队主官有想法,基层也实现不了。

其四,与指挥官的水平相关。

此前中国战乱不断,军官升迁太快,高官普遍缺乏指挥大战役的经验。民国许多名将是从基层士兵做起的,因为打仗英勇得到升迁,40岁就已经成为将官,不再接受培训,这样他们往往被自己的经验所限制,过于重视勇敢,忽视了谋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