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古代的谋略在抗战中不用上?

首先,现代技术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近代以来,不断有人想套用古代谋略来应付现代战争,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时,面对西洋人“船坚炮利”,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火烧赤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1 03:52:44

什么叫谋略?

我们把汉初三杰的专长优势综合在一起,就是谋略。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运筹帷幄,是关于战争战略的问题。镇国抚民,是关于战争准备的问题;攻取必胜,是关于战争战术的问题。

所以,古代谋略=战争战略+战争准备+战争战术。

古人一个谋略就能说清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却要用三个大词?

不是古人言简意赅,而是现代人的思考更精确了。语言和思想是一同进化的。思想精确促进语言精确,语言精确又促进思想精确。

所以,我们要对古代的谋略进行拆分,拆分了才能容易理解,也才能跟近现代战争进行类比。

有了这个初步了解,我们就可以分析古代谋略在抗战中或者现代战中到底能不能用上了。

其实,能不能用上这个说法,也不够精确。精确地说应该是:古代战争用谋略,抗战以及现代战争中用不用谋略?

如果谋略等于战略、准备和战术的加总,那么抗战和现代战争肯定要用。抛开战争表象不论,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在运用谋略的本质层面,没有什么多大区别。

而且,古今中外,概皆如此。

一切战争,在谋略层面而言,都是战略、战术和战争准备的问题。

首先,讲一下第一次希波战争的马拉松战役

之所以先讲马拉松战役,是因为这个战例最为清晰地反映了战略、战术以及战争准备的问题。特别是此战的战术,不仅精彩而且清晰。

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的一代雄主大流士,第二次远征希腊。

当时,波斯大军有两万五千人,其中一万五千人进攻雅典、一万人进攻雅典同盟埃雷特里亚。

而雅典方面只有一万重装步兵。

所以,即使波斯分兵了,雅典也不敢直接迎战马拉松平原上的波斯大军。

一万VS一万五,但凡脑子正常都知道不该打。这就是战略需要考虑的问题。

所谓战略,包括对自己当前处境、目标、步骤和愿景的综合分析。处境是敌强我弱,目标是在马拉松平原打败波斯,步骤是集中希腊诸城邦的力量之后再进行决战,愿景则是抵抗侵略、保家卫国。

但集中力量这个步骤,希腊方面还没有走完。这就是战争准备的问题。

雅典的最强盟友斯巴达,还没有出兵。因为宗教节日的原因,斯巴达人要拖到满月的时候才能出兵。所以,雅典的最佳战略就是等,等斯巴达的军队赶到战场。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就在两军对峙的时候,雅典的同盟埃雷特里亚,竟被攻破了。而这就是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之前是敌强我弱,等另一支波斯大军赶到,则是敌更强而我更弱。但最要命的是:攻破埃雷特里亚的波斯军队,很可能甩开马拉松战场,直接进攻雅典。

所以,雅典的最佳战略选择就是立即开战、不再迟疑。

波斯人可以等,但也可以不等。因为波斯人的手里牌多:可以暂不决战,等两军会师就是自己的两万五千人VS雅典的一万人;也可以立即决战,趁斯巴达人还没赶到,率先吃掉雅典的一万重装步兵。

随后,雅典主动约战,波斯作为主动进攻方,自然不能怂,于是马拉松之战正式开打。

当时的常规作战,是两军对垒列阵,然后正面硬刚、一个一个地杀。西方战争往往就是简单直接的暴力美学,没有那么多神鬼莫测。

但雅典人却在排兵布阵上搞了一个小动作。而这个小动作就是战术。

本来应该是左中右三个方阵,每个方阵五排士兵。雅典人和波斯人都这么排。但因为自己人少,所以雅典人把中间的一个方阵减少了一排,由五排变成了四排,同时强化了左右两翼。

于是,雅典人是五、四、五的阵列配置,而波斯人是五、五、五的阵列配置。

两军开打之后,弱化的雅典中阵扛不住波斯人的中路猛攻。

于是,战场态势就变成了波斯军队楔入雅典军阵。

因为雅典的中央方阵被快速突破,所以,波斯军队便越来越向中心集中。而因为左右两翼被加强了,所以,雅典军队越来越向钳形推进。

最后,波斯军队竟然被雅典军队挤压包围了。简单说就是一万人把一万五千人给包围了。

于是,一场屠杀上演。

密集阵型的波斯士兵在意识到被包围后,立即陷入集体恐慌,纷纷从背后的缺口撤退,而雅典军队则趁胜追击,赢得了马拉松之战。

示之以弱、诱之以利而后聚以败之,雅典人的战场战术相当清晰。所以,我们先讲这个战例。

那么中国古代的谋略,有没有这种战术运用的例子?

可以说数不胜数,而且比这还要精彩。

暂时不讲,先说抗战时期,也就是现代战争中,这种战术以及谋略能不能用。

第二,讲一下1941年底的长沙会战,这就是马拉松战役在现代战争中的大尺度翻版

1941年12月15日,日军第十一集团军制定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略计划:

向汨水一线进攻,并击溃当面之敌 ,以策应第23集团军攻取香港及南方军的作战,

作战时间限定在两周左右。

使用于湘北主作战方面的兵力为第3、第6、第40师和独立混成第9旅以及泽支队、野口支队、外园支队 ,另以第1飞行团(飞机54架)支援作战。

这算是日军的战略:当前处境是进攻方和主动方;作战目标是策应对中国香港和南方战事;实施步骤是限定了两周的作战时间;愿景就是继续巩固对华作战的主动态势。

这个战略相当清晰,而且非常务实。

但执行过程,也就是在步骤这个环节出问题了。

1941年12月29日,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阿南惟畿竟然改变了原定战略,下达了“以主力向长沙方向追击”的命令:第3师团迅速向长沙攻击;第6师团以一部攻击长沙,主力攻击长沙以东之朗梨市;第40师团主力向金井进攻。

这个神操作,也没谁了。

然后呢?

然后就是薛岳的“天炉计划”,硬是被日军给折腾成功了。

1942年1月1日,日军第三师团进攻到了长沙东南郊区;

1月2日,日军第六师团在朗梨市集结,以一部支援第三师团进攻长沙。

1月3日,日军第六师团全部参加战斗,与第三师团一起进攻长沙。

但是,打到这个时候,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后方补给线完全切断,只能靠空投物资继续战斗。

而这时候,日军进攻长沙的部队已经陷入中国军队的包围。

甚至,长沙守军都接到了长官部通报,“第四军、第七十九军、第七十八军、第二十六军、第三十七军、第二十军和第五十八军已经到达指定位置,开始行动,日军后路已断”。

1月4日,长沙外围日军发动全线进攻,却被守军硬刚了回去,而后,日军第三、第六师团在4日晚上立即撤退。日军再不撤退,就会被全部包了饺子。

国民政府第9战区立即命令长沙附近的部队由合围改为堵击、截击和追击,在汨罗江以南、捞刀河以北歼灭日军。

1月5日和1月6日,是日军第三、第六师团的至暗时刻,被中国军队围追堵截,死伤惨重。

1月7日夜,日军突围至捞刀河北岸;1月8日夜,日军自捞刀河北岸继续向北撤退。但,沿途不断遭遇第9战区的拦截侧击。

直到1月12日,日军退过汨罗江北岸,才算得以喘息。但,第9战区的追击部队,仍然以一部渡过汨罗江,实施超越追击。

1月15日,日军退过新墙河,试图建立防御阵地。但,第九战区的追击部队,仍然派出部队,继续向北追击。

到1月16日,中日双方恢复到战前态势。

这就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此次战役,中国军队毙伤日军5.69万人,取得大捷。

马拉松之战,波斯军队中央突破、希腊两翼钳形推进;长沙之战,日军主力速推长沙城下、中国军队四面包抄。

马拉松之战,希腊左右方阵全线压上、波斯军队陷入中心;长沙之战,中国军队三面合围、日本军队陷入长沙。

最后,波斯军队向海边撤退,希腊军队全线追杀;日本军队向后方撤退,中国军队全线追杀。

虽然相隔几千年,但从战场运动上看,两场战争在谋略运用层面,如出一辙。

所不同的,只是空间尺度和规模尺度无法同日而语。一个是马拉松平原,一个是包括鄂南及湘赣两省在内的第九战区。

而且,两场战役的美中不足之处,也完全一样。雅典人没有把波斯人全歼,中国军队也没有把日本军队全歼。而原因都是后方的口子没有扎紧。但凡把口子扎紧,战争就会演变成一场屠杀。

第三,讲一下中国古代战争的成功谋略是怎么用的

最像马拉松之战和天炉战法的就是垓下之战。刘邦、韩信、彭越等部以将近七十万的兵力,将项羽的二十万大军围在垓下。

如此庞大的军团作战,点兵十万的刘邦根本无力指挥,所以只能将指挥权交给韩信。

韩信在战略层面的分析,主要立足以下四点:

一是处境,我强敌弱、我众敌寡;

二是目标,要把楚军困死在垓下;

三是步骤,正确运用战场战术防止楚军突围,最后实现将楚军困死垓下的目标;

四是愿景,消灭楚霸王、大家分江山。

那在战术层面,怎么执行呢?

仗肯定要打,项羽不会投降。楚军的特点是彪悍能战,项羽的特点是擅长中央突破。巨鹿之战吊打王离的长城军团,项羽就是这么干的。中央突破把秦军打穿,然后秦军立即残废,想跑都跑不了。

针对楚军和项羽的特点,韩信摆出了一个五军阵:中央纵深是三个军阵,你项羽随便中央突破,三个纵向排列的中央方阵能累死你。真正的战场担当,不是中央方阵而是左右两翼方阵。

所以,韩信的方阵配置是:

中央第一阵韩信领兵、左翼第一阵孔将军领兵、右翼第一阵费将军领兵、中央第二阵刘邦领兵、中央第三阵周勃领兵。

摆开阵势之后,楚汉两军开始决战。

项羽惯常出牌,率先发动了中央突击,目的就是要中央突破、打穿汉军。而只有打穿汉军,那就可以上演另一个彭城之战,二十万屠杀七十万也不成问题。

中央第一阵韩信不敌,于是向后撤退。

待楚军楔入汉军中央军阵之后,左翼第一阵和右翼第一阵立即围杀过来。

于是,楔入汉军的楚军,立即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冷兵器战争,其最大的要害不是敌军的战力超强,而是自己陷入恐惧。一旦被包围,楚军战士立即陷入恐惧。到这个时候,项羽的中央突击,也就难以为继了。

陷入包围而楚军恐惧,楚军恐惧而突击乏力,突击乏力而深陷重围,深陷重围而楚军崩溃。到了崩溃阶段,项羽也就孤掌难鸣了,楚军成了待宰羔羊。

这时候,韩信的中央第一阵立即发动进攻,会同左右两翼一同总攻。随后,项羽败退,继续困守垓下。

垓下之战,刘邦和韩信肯定是人多欺负人少了。但是,把几十万大军组织起来,然后去欺负人,这也是一个技术活。

那么,有没有人少欺负人多,像马拉松之战一样,一万人包围一万五千人,然后取胜的?

当然也有。

比如新汉昆阳之战,42万豪华配置的新朝大军,硬是被刘秀不到两万绿林军干到残废。但这个案例太奇葩。不是汉军彪悍无前而是新军蠢得令人发指加空前绝后。42万莽军团,就是一半人集体自杀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所以,就不说这个战例了。前面有文章专门论述过这场能爽到爆点的奇葩战例,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

之前说了,马拉松战役和天炉战法都有败笔,那就是没有扎紧口袋,然后敌人只是败了,却没被全歼。同理,垓下之战的战场较量,也是把项羽打败了,却没有把楚军聚而歼之。项羽是因为四面楚歌声,而后弃军逃跑的。

那么,有没有把口子扎紧,然后聚而歼之的?

解放战争中,这种战例比比皆是。三大战役几乎全是这种操作,战胜是底线、全歼才是目标。

但,往前追溯,最早则要到长平之战。

薛岳那个不叫天炉,炉子是点火了,但只是把日军烧残,而没有把日军烧死。马拉松之战和垓下之战也是如此,只是把人打败,却不是把人打死。

真正的天炉是长平之战。

战场运行,与马拉松战役、长沙会战、垓下之战,如出一辙。

赵军进攻,秦军后撤。赵军一直干到秦军壁垒之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

然后,魔鬼都在细节之中:

“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赵攻秦守、两军死磕。但这时候,秦军居然能拿出两万五千部队突袭赵军后方。而这还不算完,秦军又拿出五千骑兵插入赵军与后方营垒之间。这就等于用两支大军锁死了赵军退路,相当于上了两把锁把口子扎紧。

形成的局面是几十万秦军硬是把几十万赵军给包围了,接下来就是白起坑杀降卒了。

而把口袋扎进这个细节,就是战术上的封神之作。

所谓战术,一是把握形势变化,卡死有利位置或创造有利形势,但这还不够;二是在双方全力拼杀的时候,还能拿出多余的部队进行机动操作,而这才足以封神。

所以,古代谋略在抗战中完全能用,而且现代战争的谋略运用还未必有古人用得精湛凌厉。

那么,再现代一点儿呢?比如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大尺度的战争准备和战争战略勉强具有相似性,但具体的战术就必须发生变化了。因为战术需要与技术相结合。孤立地谈战术,难免有点儿牵强。以后有机会,可以谈一下美国在20世纪末以来发动的几场大战。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