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前言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客居巴蜀的诗人怀念着北地的朋友。前此,对方曾问讯诗人的归期,所以开头一句,\"君向归期未有期\"回答友人的讯问。\"问归期\",表达着友人的殷勤思念,\"未有期\"则透露着自己的遗憾,一句之中,两个\"期\"字相重,呼应之中,孕育着归期无日的怅惘。是为全诗情感发展的基点。
巴山夜雨涨秋池,绵绵秋雨,把池塘涨得满满的,而诗人思念朋友的深情,客子寓人的百无聊赖,以及宦途失意的惆怅,也随之愈积愈浓,愈深。在一句中写了巴山,夜,雨,秋,池,等六种物象,用一个动词\"涨\"联络,贯通于其间,为它们灌注了灵魂,在表现环境特征的同时,映现着诗人淹没于愁苦的心境。
李商隐的\"寄怀韦蟾\":\"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与\"巴山夜雨涨秋池\"都是借自然之性以写心灵之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愁闷中推出了异日与朋友相逢的向往。头脑中浮现了与友人久别重逢,畅叙离怀的情景,一对密友,在烛前促膝谈心,夜虽已深,却谈兴方浓,全无睡意,\"共剪西窗烛\"这一场景,是深厚友谊表现于重逢的浓缩。
\"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中,\"巴山夜雨\"四字的再次出现而重复,是一种意境的深化。第一个\"巴山夜雨\"是表现诗人的现实感受,第二次,诗人把\"巴山夜雨\"的感受作为来日回味的对象而移入此刻的向往之中,是\"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推进和丰富。虽是重复,读者却不乏新鲜感,因为新鲜 ,所以深刻,因而产生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