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学习的特长有很多,当下哪个特长能让孩子以后更突出?

与其说培养特长,还不如多关注兴趣的培养。特长是一种指向性的技能,兴趣是一种习惯性的养成。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明显习惯的养成要远比掌握某项技能要重要的多,毕竟谁也不知道未来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5 10:19:22

与其说培养特长,还不如多关注兴趣的培养。特长是一种指向性的技能,兴趣是一种习惯性的养成。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明显习惯的养成要远比掌握某项技能要重要的多,毕竟谁也不知道未来这个孩子到底会做什么,而良好的习惯却会让他受益终身。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方面,有三个方向可以去做思考和选择:

第一,让他多去阅读

从小开始和孩子对话,不要给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孩子思考,逐步培养自己主动兴趣答案和阅读的好习惯。

跟孩子之间的对话吧,不要给标准答案,而是重在引发思考,最后再加上一句,不如我们翻翻书(上网)去找找正确答案吧。

比如孩子会问高铁为什么跑的那么快,很多家长其实自己也是一知半解说不清楚,却又总习惯去给孩子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其实就是扼杀了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所以,如果大人如果可以说:“咦,对哦,和谐号怎么跑的那么快呢?你觉得为什么呢?”“哇撒,原来是这样啊,还有吗?为什么呢?”“你说的也有可能。”“不如我们一起翻翻书吧”。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总是反反复复的看同一本书,这是因为孩子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不是很好,一开始的时候只能记住个别片段和大致印象,所以就会去不断复习看起来很眼熟的旧书,这种现象同样也会体现在为什么孩子也会喜欢一遍一遍的看之前已经看过无数遍的动画片上。因为这样每一次重复就有了一次新的收获,就会觉得更有意思和成就感。

因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好,一开始只能理解记住个别片段和整体印象,所以每次“复习”似曾相识的旧书,比开新书那种懵懵懂懂,更有意思和成就感。

第二,让他多去观察

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大可能长时间的专注在某一件事情上,所以无论他在观察的时候是都全面准确和细致,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要刺激他的观察的欲望和兴趣、不能偷懒。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就肯定能从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设定这些观察的场景的时候,其实更应该选择丰富多彩的情境,尤其是动态的比静态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孩子看水池子里的鱼的兴趣就远比看一棵树要大的多,时间也要长的多。

那如果是观察一些静态的事物,比如一棵树,那就引导孩子多观察的树的形状、年龄、树叶的颜色等等。甚至可以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之下,让孩子尝试爬一爬,可以锻炼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让他多去聆听

当然孩子跟我们交流的时候,请不要分心。一个平等的沟通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不可能孩子跟你说话,你一边还在玩手机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如果你不方便,那也需要看着他告诉他你在忙,可以稍微等一下。这样其实实在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你是怎样做的,他就会去模仿。

同时,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哪怕只是一句话我们都应该努力做大眼神的接触,当你看着他的眼睛,向他展现的是你的额热情和专注的注意力,让孩子自己能感受到被重视。孩子可能表达能力有限而且也缺乏逻辑性,说了半天可能也说不清楚,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着急打断孩子的话,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如果你确实有些地方没有听明白,就在他说完之后,再去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去确认他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也更容易体现出你是在努力的倾听。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尝试重复孩子的所说的内容,那效果就一定会更好。

当然除了日常的沟通之外,也可以创造一些情境去锻炼孩子的聆听的能力。比如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唱儿歌、讲故事、小游戏之类,甚至开展一些正式的对话。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校外的特长学习,针对孩子的教育都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在当下的特长无法应对不可预测的将来,比如多少孩子小时候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学了钢琴,进入了初中之后钢琴就成为家里最重要的摆设了。而会观察、会聆听、会阅读的好习惯,却可以非常有效的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习惯的养成家长当然是有责任,而校外的特长班实际上存在的最大的价值也就在于此,无论是舞蹈、美术、语言还是机器人之类的科目,从教学目的上而言其实并不应该有本质的区别。无非就是通过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聆听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而这一定也是家长在选择课外特长类的辅导机构的最为重要的依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