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
茉莉花是在中国广为传唱的民歌,被誉为第二国歌,是由明清小曲〔双叠翠〕及〔罗江怨〕发展而来。
这两支牌子同时在套曲〔大九连环〕中出现。〔大九连环〕鱼贯套用〔剪靛花〕〔叠断桥〕〔挂金锁〕〔双叠翠〕〔罗江怨〕〔叠落金钱〕〔剪靛花〕等曲牌。不过,在后来传唱的版本中,六七八月合为一曲,集〔双叠翠〕之头与〔罗江怨〕之尾。这就是现在「茉莉花」曲的雏形。
一般人不会去研究这些曲牌子,但是我们在听民歌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这首歌的曲调似曾相识的感觉。
以茉莉花为例,现在最为著名的是江苏的民歌茉莉花,传唱度非常高,那茉莉花的歌词流传到其他地方,被冠以不同的曲牌子,就成了当地版本的茉莉花,现在在河北、安徽、辽宁都有当地版本的茉莉花。
还有就是同一个曲牌子流传,被冠以不同的歌词,比喻江苏民歌无锡景调,流传到京城后改名为照花台,后又演变为探清水河的调子。这也是民歌的主要流传形式,就是同曲牌,不同词。明清时代的南北小曲不断自民间产生,广为传唱,其音乐性质十分能够代表汉音乐。同一支小曲在全国各地,受各板块音乐特色与各地方言调値的影响,在骨干音及装腔的旋法上分化为不同版本,名称与唱词内容也极有可能变化。
现在依然像茉莉花同辈份的民歌还有很多,但是依然广为流传的就少了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河北民歌:小放牛、绣荷包,天津民歌:画扇面,河南民歌:卖扁食,东北民歌:月牙五更,山东民歌:绣荷包等等,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同样有着古老的民歌,但是风格上就相差比较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