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丁公对刘邦有大恩,当年彭城大战,刘邦打得丢盔弃甲,抛妻弃子,狼狈非常。在两军短兵相接,万分危急的时候,刘邦对已经迫近自己的丁公说,大家都是英雄何必相互为难呢。最终,丁公放了
丁公确实在楚汉战争时,放过了刘邦,也算是救了刘邦一命。但刘邦杀丁公,和丁公本身是否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刘邦这样的人来说,他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顺应时变之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同样的事情,他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这就叫做顺势而为或者说顺应时变。
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如果在楚汉争霸期间丁公来投,刘邦不仅不会杀死他,反而会给他加官进爵。因为在那个时期,刘邦要团结所有可团结的力量,达成自己唯一的目标,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刘邦要向天下人做出一个姿态,你们背叛项羽投靠过我,我绝不会亏待你们,项羽能给你们的我都能给,不仅如此我还会加倍,我刘邦要与天下人共利。
因此,无论是韩信还是陈平,以及其他很多从项羽帐下投靠到刘邦手下的人,都没有被刘邦杀戮,而是加官进爵、量才施用,这也是刘邦最后击败项羽的重要原因。可以说项羽不是输给了刘邦一个人,而是输给了刘邦所代表的利益群体。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那么丁公是什么时候来投靠刘邦呢?是天下已定,项羽已经被击败,刘邦已经成为天子之后,丁公才来投靠。而这个时候,刘邦对于丁公的态度就和楚汉争雄时有所不同,刘邦的政治策略也从进取便为了守城成。这个时候刘邦最需要的就是臣子的忠诚,而丁公背叛项羽投靠自己,就成了反面教材,这样的人不杀,天下的人都要仿效他不忠于自己的主公,那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国家秩序如何建立。难道让这些叛臣贼子得到利益,让那些治世之臣寒心吗?
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因此,刘邦命人将丁公五花大绑推出辕门斩首示众,他要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立场:现在天下已定,我需要的是忠于主公,替我治理国家的忠顺之臣。而像丁公这样吃里扒外、背叛主公、见利忘义之徒,不是我所需要的,但现在想凭借这种方式,获得入仕的途径,对不起,此路不通,反而会丢掉你们的性命!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