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这样两句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人若为己,众叛亲离”。我对这两种说法,有一个“二分法”的解释,它表面看似矛盾,实质则是内在统一。个人理解如下: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典型代表是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个人达到这种自私自利的境界,是非常恐怖的,任何人都只会为其所用,一旦没有利用价值就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在其心里,任何人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应该的,并不会有丝毫的愧疚。
“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人一旦掌握足够权力,一个决定就可关乎亿万人生死,必然在为了自身利益时,不惜牺牲万人性命。很多人成为战争牺牲品,很多人成了政治斗争陪葬品。
这类人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似乎没毛病,太平公主扇动李隆基篡位,李旦拍手走人,让位了之,得以寿终。史可法为忠义,死守扬州,不惜杀妇幼为食,誓不投降,终至“扬州十日”。史可法得以留名青史,找谁说理去。
“人若为己,众判亲离。”大抵说的是,善恶有报,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自己不还,子孙也得还。大明开国,朱元璋杀戮过堪,子孙封王,大明末,子孙尽遭屠杀,无路可逃。
苍天饶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