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年~1398)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由于他从小受过苦,知道老百姓生活不易,因此称帝后,对于为非作歹、贪污腐化的的官员进行了雷霆打击,无论官职多高,绝不姑息手软,“铁腕治国”是
朱元璋只用了15年的时间,便扭转了自己一生的命运——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光头和尚,变成了一个主宰亿万生灵、坐拥万里河山的皇帝。
他曾经放过牛,也曾为了活命去寺庙里当起了和尚,更曾沿路乞讨。
他曾经受过别人的冷眼,他的爹娘在饥荒瘟疫中死去,他却连一块安葬他们的坟地也没有,跑去问主家讨要一块坟地,却也被主家一顿痛骂地轰了出来。
他也曾经受过别人的恩惠,邻里的一个好心人送给了他一块坟地,另一个好心人又资助他去皇觉寺当了和尚。
所以,当他从社会的最底层闯了出来,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之后,也很体恤民间疾苦,他所制定的不少政策也让利于百姓。
不过,朱元璋对于吏治一事却颇为严苛,对于贪官污吏,轻则充军发配、砍头,重则凌迟处死、剥皮充草,他的铁腕反腐可谓是史所未有。
可是,当时南京城里的一个校尉偷了一个邻居的漂亮老婆,后来一怒之下又杀了她,这事捅到了朱元璋的面前,这个校尉到底说了什么,让朱元璋不仅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没有对他采取任何的处罚手段,反倒忍不住夸了他呢?
明朝的校尉虽说只是一个六七品的小官,可是怎么说也是一个在京武官,更何况能被封为校尉,即便不是功臣,也是功臣之后,想要娶个媳妇,然后偷偷养几房小妾应该也不难。
可是,这个校尉却打着“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心思,偷了一个邻居的老婆。
这一日,校尉看到邻居离开了家,按捺不住心中的一片躁动,便偷偷摸摸地溜进了邻居的家,再一看,邻居的老婆仍然躺在床上,睡姿妩媚动人,于是脱了衣裤和鞋爬了上去。
当校尉准备提枪上马的时候,却忽然听到了院门打开的声音,然后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正向这个房间走来,校尉心中一惊,暗道不妙,自己的好邻居怎么突然回来了?但是,此时也不是纠结邻居为什么突然返回的时候,只见他急急忙忙地抱起了自己的衣服鞋子,“哧溜”一下,钻到了床底下。
女人也慌慌忙忙整理好衣服,等到她自己的男人进房之后,问:你怎么突然回来了?
男人微微一笑,对她说:我走到半路的时候,发现天变冷了,然后又想到你睡的很熟,可是脚却露在被外,怕你着凉,所以便想着回来给你盖好被子。
男人说完话,便认认真真地给女人盖好了被子,然后说了句“你继续睡吧”,又转身离去。
校尉躲在床底下,听到了邻居说的话,心中不禁想到:这可真是个绝世好男人,可是,他这么爱自己的老婆,这个女人却忍心负他,给他戴绿帽,真不是个好东西!
校尉越想越气,最后竟然没有忍住,从床底下飞快地钻了出来,女人原本想着继续亲热,哪知道这个校尉出来之后,便拿了刀一把抹了她的脖子,她不可思议却又惊悚地看着他,双手用力地捂着自己的脖子,咽了气。
他擦了擦刀,离开了。
没过多久,一个时常给这个校尉的邻居家送菜的卖菜老头进了邻居家,没有看到人,便又退了出来。
可是,当女人被杀的事被发现后,人人看到进了女人家门的买菜老头却因此成了嫌疑犯,被抓到了衙门。这个老头没什么见识,也没读过书,也被衙门的威严给吓住了,所以一时之间完全不能为自己辩驳,从而被定了罪。
这个老头即将被砍头的时候,校尉突然跳了出来,爬到刑场上,对监斩官说:那个女人是我杀的,怎么能让别人给我抵命!
监斩官一听,看对方也是一个官,一时也不知如何下台,校尉见监斩官犹豫不决,便又说:我想将此事面奏于皇上!
监斩官想了想,答应了,然后将校尉带去见了朱元璋,校尉一见到朱元璋,“啪嗒”一声跪了下去,然后朗声说:禀告皇上,那个女人确实是我杀的,和那个卖菜的老头没有任何关系!
朱元璋黑着脸问:这到底怎么回事?
校尉见朱元璋脸色变了,心中也有些害怕,低着头老老实实地说:我见那个女人颇有几分姿色,所以没忍住偷了她。可是,那天我听到了她丈夫说的话,她丈夫很爱她,但她仍然狠心地辜负他,我当时虽然躲在床底下,却气得发抖,最后忍不住杀了这个贱女人。皇上,我所说俱是事实,请赐我一死!
朱元璋听完,竟然忍不住感叹:你杀了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又救了一个无辜的老头,朕应当嘉奖你才是。
校尉一听,心中害怕朱元璋是在说反话,直说:臣不敢。
可是,朱元璋却挥了挥手,认真地说:朕恕你无罪,你回去吧。
校尉这才明白朱元璋没有说笑,所以开开心心地给朱元璋磕了三个响头,回家去了。
朱元璋为什么会这么轻易地放过这个校尉?
一则校尉虽然私通邻居之妻,可是心中仍存义气,所以怒杀邻妻;二则校尉心中亦有正气,明知已经定案,只要老头一死,他便可逍遥法外,可他仍然勇敢地站了出来,主动投案,这份担当确实让人佩服。
校尉的主动投案也是在赌,在赌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获得原谅,否则的话认罪便可,又何必要见一见朱元璋?赌错了,人头落地,可是一旦赌对了,不仅能够保住性命,也许还能将通奸的骂名洗干净。
不得不说,这个校尉赌对了,仅仅凭借自己的一面之词便说服了朱元璋,让朱元璋相信了他的话。
实际上,这个事反过来也是在说朱元璋太喜欢凭自己喜好处事,没有“明君”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