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崇祯痛恨宦官,除掉魏忠贤后他再次启用了宦官,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准确地说崇祯皇帝不是痛恨宦官,是痛恨魏忠贤,他在当信王时就对魏忠贤多有不满了,当上皇帝后立刻采取措施铲除了魏忠贤,惩处阉党分子多达二百六十人。
魏忠贤是明熹宗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07:40:23

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简明扼要的说:宦官参与政治活动是大明的“国情”,谁上来都一样。只不过是具体情况不同,参政的宦官在表现形式上或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大明朝初期的政治结构可以概括为宫中、府中、勋戚、军户、百姓,但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彼此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比如明太祖时期勋戚分为两派,分别从属于宫中和府中,而军户和百姓中的上层(比如沈万三家族)又从属于勋戚。明太祖晚年的废宰相、诛胡、蓝,与其说是帝王思想,不如说是为了切断府中、勋戚与军民之间的联系,继而做大以诸宗藩为基础的宫中的力量。 这个构想在建文、永乐朝彻底破产。先是以燕邸陪臣和反正鞑官为主新的勋戚出现,之后是宗藩军权被废,洪武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复活,而作为宫中大小事由的实际工作者,宦官也正式出道。而且由于和皇帝更直接,所以很快的就成了宫中势力的代表。

一个世代之后大明爆发了土木堡之变 ,永乐以来形成的勋戚集团死伤惨重,从此一蹶不振。而以军民出身的士大夫也因守护京师有功成了府中主人,从此大明二百年天下的政治结构就算定型。也就是皇帝、宦官掌握宫中;士大夫掌握府中;军、民出钱出力供养宫中府中,但可以通过科举,向士大夫阶层输血。

《新龙门客栈》,可以说是十几年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太监戏。

这种制度运行了一百多年,期间整个大明朝基本上都算太平盛世。而这一时期宦官和士大夫的关系也算良好,基本上都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此时的“贤宦”也就层出不穷,最典型的就是成敬、怀恩、陈准。尤其是前两人本身也是士大夫出身,所以办事相当地道。

到了正德朝,由于社会空前富足,利益也就空前的大,宫中府中就开始为分蛋糕问题产生矛盾,而宦官作为宫中的代表则每每冲到斗争的最前沿。比如被明武宗鸟尽弓藏的大宦官,“立天子”刘瑾就是个代表。

《大明王朝》一剧虽说是有借古喻今的一面,但确实相当真实且客观的刻画了大明朝的宦官集团。

此后每逢政治斗争尖锐时,必有权阉干政的情况出现。如果宦官个人素质高,处理问题能力强,那还能在龙争虎斗的政治生活中担任一下驯兽师的角色,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嘉靖朝的黄锦、万历朝的陈矩都是如此。但有些宦官身无长技,但知杀人媚人或者干脆就是野心勃勃的,往往上窜下跳、煽风点火,把本已经紧张朝政搞的剑拔弩张,最典型的就是魏忠贤。

所以说,明毅宗登基之后虽然除了魏忠贤,但这只不过新桃换旧符而已,并不是对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政治基础进行改革,而在肃清客魏逆党之后又重用与魏忠贤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曹化淳为自己效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曹化淳遗墨。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