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后期的藩镇与宦官该怎样解决最好?

史家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盛衰的转折点,不但由于它带来的破坏,还有它带来的严重后果——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幽州三镇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今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2 02:36:40

史家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盛衰的转折点,不但由于它带来的破坏,还有它带来的严重后果——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李怀仙等人就地封为幽州三镇节度使,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李宝臣)据成德(河北中部);其后,河朔三镇逐渐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政府难以控制,“藩镇之患”开始。其他节度使纷纷仿效,愈演愈烈。

唐宪宗(806年-821年)李纯即位,在朝臣的帮助下,夺回了由藩镇割据的淮西等地之后,宪宗变得刚愎自用,专断独行,宠信宦官,最终为宦官所害;之后,宦官的地位甚至与皇帝不相上下,成为了唐帝国的真正掌权者,唐王朝深陷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到灭亡。五代从某种程度说,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唐中后期与汉末三国有点类似,都是由大暴乱引发帝国走向崩溃,镇反的过程形成诸侯(藩镇),尾大不掉,架空中央。不同处是汉末各势力聚拢速度较快,而唐较慢,汉帝无法阻挡汉朝的覆灭,正如后来的唐朝十三帝一样只能眼睁睁看着帝国灭亡。表面是地方割据,其深层次有社会阶层发生质变等原因在内。

仅从权谋论,藩镇割据的唐朝,有利用地方、利用朝臣、利用宦官等尝试,最终都归于失败,重要原因是唐朝正统丧失民心,号召力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凝聚力,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十三帝,没有出现一位出类拔萃的明君,败亡几乎法避免。

历代对付宦官,常见的用朝臣和外戚,比如东汉中后期,几乎是宦官外戚轮流坐庄的过程,皇帝能够控制,国家就稳定;无法控制双方,国家就动荡不安。用一派制衡另一派,对皇帝个人才能要求非常高,一般才能的玩到最后基本是玩火自焚。

唐朝安史之乱后十三个皇帝,其中唐宪宗李纯,唐武宗李炎和唐宣宗李忱,这三位皇帝在某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于唐朝生存和发展的事情,有后唐时期“三中兴之说”。宪宗时有李槊雪夜偷袭蔡州使藩镇暂时被威吓住,但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摆脱藩镇割据局面,可以尝试利用外戚和忠心于唐的文臣(不是没有,无法坐大),进行抗衡,到了僖宗黄巢之乱发生,纵有秦皇汉武,姜尚诸葛重生,也无济于事了。

(感谢相邀,草草成文,片面不足处在所难免,见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