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后明朝皇权和武官权利为何越发衰弱?此后太监,锦衣卫是否成为制衡文官的唯一手段?

导读:明朝历史上,我们看到的最多的就是皇帝多么奇葩,各种爱好就是不愿意上朝理政;锦衣卫、宦官多么凶残腐败;其实这都是皇帝无能和荒唐吗?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士大夫集团一边攻击皇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7 10:20:38

一、土木堡之变后皇权和武勋集团衰落?

二、皇帝依靠锦衣卫和宦官制衡文官集团?

这是两个问题,分开来回答比较好。

~~~~~~

先说第一个问题。

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第一个年号正统时期发生的事。也是明代初期由太祖成祖两代对蒙元的进攻转为防御的转折点。

其实,在土木堡之变前,武将的地位就已经下降了。

早在太祖成祖时期,武将地位仅次皇室。这与两朝战争较多有关。

到了仁宣时期,也就是英宗的父祖两代,其实也就十年时间,武将被制约,因为对外战争不再是这个帝国所需要的。而此时的文官集团则虎视眈眈,直到明英宗继位。

明英宗继位时只有九岁,大权旁落太皇太后,而实际权力落入三杨为代表的内阁手中,至此,内阁权力逐渐提升。

聪明的人就发现,朱元璋修改的皇帝兼任宰相的制度有问题了——当皇帝年幼怎么办?

明英宗跟任何一个年幼继位的皇帝一样,正式执政后就开始政治改弦易辙,开始重用王振这样最亲近可靠的宦官。

一个利用皇权交接的空档期,一个依附皇权本身,于是明代中后期文官宦官两大集团就此登上权力的核心。

而土木堡只是彻底暴露了仁宣以来的所谓仁政的空洞,文官的崛起,军制的腐败混乱,特别是三大营作为皇帝直接掌管的最有战斗力的核心机动兵力,就此崩溃,再也没有恢复起来。

土木堡之变后,本来与文臣比还略高的武将系统,彻底一蹶不振,沦为兵部附庸,而勋贵们也逐渐淡出朝政,转战商场,军户体系也渐渐废弛,变为不纳税的田产。

至于皇权,也受到了文官体系的巨大约束,皇帝不能再按照自己的计划布置国家战略了,而国家军政策略也逐渐成为文官集团的势力范围。

此后大多数皇帝逐渐开始消极怠政,几乎都走向文官体系的对立面,有其是到了正德嘉靖时期。

~~~~~

第二个问题。

皇帝依靠锦衣卫宦官集团制衡文官?

准确说,是监视。

文官体系本来就是为了治理朝政事物的,他的天生优越性无可取代。这一点皇帝很清楚,但是为了皇权的稳固,皇帝必须对文官集团进行监控。

明太祖时期,依照过往历史,建立了科道言官来监控各级官吏。

但科道官本身也是文官,而且是中高级文官的预备,早晚也会成为文官体系的精英,因此并不完全可靠。

明太祖又设立了锦衣卫体系,用内卫军来监察百官,而文武分家,锦衣卫无法成为文官体系的一员,因此锦衣卫的确很有效。

但明成祖上台后,认为锦衣卫不足够受到控制,因此开始设立东厂,用司礼监太监去监控锦衣卫,这样皇权就更加直达锦衣卫了。

厂卫体系的建立,对皇权是有了极大的保障。

而随着内阁制的成型,司礼监批红权也扩大了,实际上就是皇帝利用司礼监监控内阁办事,这样明代皇帝就彻底扔掉了宰相的实际职务了。

总的来说,皇帝只是需要监视文官,至于文官有多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是对皇帝的忠心,以及有没有威胁皇权。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