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改自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在英国公演于1985年。之后,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断的演出,在近几年,它的影响也波及到亚洲,演出方面有两种版本:音乐会版本和剧院公演版本,虽
人们会喜欢一部音乐剧首先肯定是因为其极高的音乐质量。
les miserables整剧的整体的音乐素质先不谈(起承转合,结构编排等,不用说都是极优秀和匠心独具的),就看看其中金曲的数量,多少选秀选手就靠演唱其著名唱段而一炮而红啊(比如苏珊大妈,Collabro等),即使从来没看过音乐剧,也会觉得里面的歌都很好听。而且拜原著的波澜壮阔所赐,这些唱段也是包罗万象,题材各异,无论你是什么年龄和身份,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歌曲。比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已经成为跟国际歌齐名的群众抗议歌曲,On my own则是单恋少女的最佳代言,one day more不论是在典礼上造气氛还是玩街头快闪都能相得益彰,Castle on a cloud则是调教萝莉的最佳选择。至于捧红了苏珊大妈的I dreamed a dream,捧红了Collabro的Stars等等等等,好听的歌曲简直太多了。就算是为了听一次自己喜欢唱段的现场,买票去刷一次都是值得的,当然这也是音乐剧的最大魅力了,看戏和听音乐这两种乐趣被融合到一种体验中同时得到满足。
另外同样重要的就是《悲惨世界》这个故事本身的魅力了。其实1985年音乐剧最初在伦敦上演的时候,评论界第一反应是恶评如潮,这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把一个横跨几十年,出场人物众多,波澜壮阔的文学名著塞到一部2个多小时的音乐剧里,不论设计的怎么巧妙,突兀感总是有的。不了解原著(或太了解原著)的观众会感觉节奏太快,情节生硬,甚至莫名其妙。比如芳婷怎么刚出场就死了呢?珂赛特这个萝莉长大的也太快了,爱潘妮这个人又是从哪冒出来的?沙威这个穷凶极恶的警察怎么就忽然深情款款的唱了一首动人的数星星? 当然这些情节上的突兀感,可以随着观众对《悲惨世界》故事和人物的了解,而渐渐被忽略,或者一个更好的态度是,直接就无视这种由题材改编造成的违和感,而去专注的欣赏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本身所带来的独特的表现力。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悲惨世界》这部不朽的名著,在音乐剧的形式下会产生多么大的魅力。十周年纪念版我在b站已经刷了不下20遍了,但每次看到芳婷临死前冉阿让的承诺,仍然会让我一个大男人忍不住落泪,每次看到沙威眼睛闪闪发光的唱着Slient and sure,keeping watch in the night,都会产生异样的感动,而看到爱潘妮倒在马吕斯的怀里唱出最后一句And rain, will make the flower grow,也从来就没有让我不产生倒回去再听一遍的冲动。这些感动,都是来自于《悲惨世界》故事的本身,来自于雨果笔下所描绘的道德与人性,通过音乐和演员精湛的表演,让我一次次在短短几分钟内感受到跨越百年的神圣情感,这种力量是在其他音乐剧里从未感受到的,也让我上瘾一般一次次去重刷,这就是《悲惨世界》这个音乐剧独特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