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还在,春节还在,年还在,可是,年味却没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没有了爆竹声声,真的感受不到年味了。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那时候过了二十三,一直到年三十包扁
老家还在,春节还在,年还在,可是,年味却没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没有了爆竹声声,真的感受不到年味了。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那时候过了二十三,一直到年三十包扁食,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花样。二十三祭祀灶王爷,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蒸馒头,二十八贴花花,年三十包扁食,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那时候过年有好吃的,有好面馍,有肉吃,过年还有压岁钱,最主要的是能放炮。大年初一起的最早的人才有资格放第一挂鞭,驱鬼迎新。小时候放炮的趣事多了去了,有呲花,有摔炮儿,有钻天炮,可以把炮塞在墙缝里,还能突然间放个炮吓吓人,有时候炮碾子长炸的慢,你以为哑火了上去看时会突然炸了,总是有惊喜。现在呢?环保风暴来了,全面禁了烟花,年三十总是默默无闻,不知道一年已至。原来过年十四十五还有踩高跷游行的,现在也没有了,就连好多老庙会也没有了,现在的庙会也成了旅游景点,必须得买票入内,据说好多地方取缔了庙会的原因是治安方面的原因,怕发生群体安全事故。这样一来,过年和平常没有两样,就是有个年假。人们追忆过年的老味道,时间不可追,就只好从空间上来追逐,认为哪里有年味就去哪里去体味。我今年就准备大年初二去香港看新年烟花,虽然只是几十分钟的璀璨,起码,你能知道过年了还有鞭炮声,这就是年味!其实,说心里话,我对为了环保而将几千年的传统过年的那种程式统统咔嚓掉是持保留态度的,过年没有了那种仪式,实在是不能称之为过年了。我们总是为了所谓的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拿传统开刀,其实是在扼杀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特殊符号,因为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就在于他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对自己特殊节日的庆祝方式,如果都那样生活,还有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