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唐朝宰相李林甫,玄宗朝中的宠臣,他对玄宗唯命是从,为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极力阻止群臣的意见上述,掩蔽玄宗的耳目。他认为,臣子就像天子仪仗中的马,马如果顺从便罢了
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成语“口蜜腹剑”就来源于他,成语的解释是:嘴上甜,心内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你说他咋样!李林甫没有多少治国才能,溜须拍马、投机钻营、耍心眼、整治人确是一套一套的。李林甫生性阴柔奸狡,善伺唐玄宗喜恶,语善心毒,人称“口蜜腹剑”,又称他为“肉腰刀”。他专权十九年,政事败坏,导致纲纪紊乱。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藩将、胡人,客观助成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说他:“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小名“哥奴”,683年-753年),号月堂,陕西人,唐朝宗室后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五世孙,其父李思诲。算起来,李林甫与唐高宗李治同辈,还是唐玄宗的爷爷辈。李林甫精通音律,深受其舅父姜皎的宠爱,早年充任千牛直长。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因精于权谋,善于小恩小惠,一来二去,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当时,杨贵妃还没有进宫,唐玄宗宠幸武惠妃,武惠妃有个儿子叫李瑁,是唐玄宗第十八子。武惠妃欲谋太子李瑛位而立己子李瑁。李瑁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封寿王,也就是杨贵妃最初的丈夫。寿王很受唐玄宗的喜爱,太子李瑛(后在武惠妃、李林甫的谗言下被废)、忠王李享(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和其他皇子逐渐遭到唐玄宗的疏远。李林甫买通宦官讨好武惠妃,说什么他会全力保护寿王。不知怎么的,武惠妃很待见李林甫,经常在唐玄宗面前提起他,说了不少他的好话。
也不知咋回事,李林甫与裴光庭的妻子、武三思的女儿勾搭上了。裴光庭是唐朝名将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裴光庭死后,他的妻子让宦官头目高力士推荐李林甫接替裴光庭的职位,高力士没有答应。唐玄宗让太子大师萧嵩推荐宰相人选,萧嵩想了很久,推荐了韩休,唐玄宗同意了。就在下诏书之前,高力士通过裴妻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把这消息又快速告诉了韩休。韩休以为李林甫出了力,却和萧嵩不和。不久,韩休投桃报李,武惠妃也“枕头风”劲吹,李林甫当上了传达诏命的黄门侍郎,李林甫如鱼得水,加上内宫眼线,所以,他预先知道唐玄宗的想法。上朝时,李林甫专拣唐玄宗喜欢的说,不喜欢的不说,或者顺着唐玄宗的意思说。久而久之,唐玄宗对李林甫刮目相看,认为他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人选。不久李林甫升任礼部尚书。由于他喜欢猜忌、陷害他人,又没有多少文化,在唐朝文人清高时代,大多人瞧不起他,哪个官员愿意与他交往呢?凡是不与他交往的,才能比他大的,李林甫就在适当的时候,顺着皇帝的意图,添油加醋的把人家做掉了。或者当面说别人的好话,背后不动声色地把人拿下。时间久了,除了唐玄宗,大臣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
当时,朝中宰相是张九龄,为人正直。经常为原则问题与唐玄宗争执。李林甫顺着唐玄宗意思,在旁边煽风点火,弄得唐玄宗对张九龄非常恼怒。一次,宰相出缺(唐朝多相制),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出任,张九龄据理力争,认为李林甫无才无德,予以拒绝。李林甫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恨透了张九龄,他知道,只要张九龄在,自己就当不了宰相。所以,他只要逮住机会就排诽张九龄。一次,李林甫专门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的宰相),唐玄宗同意了。张九龄说牛仙客搞理财有一套,文化水平较差,知政事不行,皇上非常不高兴。李林甫摸清了唐玄宗的想法,说牛仙客如何的有能耐,说张九龄如何的不识时务。李林甫又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于是火气更旺:“我是一国之君,想提拔谁,你管不着”。李林甫借机诬告张九龄与严挺之、裴耀卿等人结党营私。张九龄、裴耀卿等被罢相,不少人被贬官。后因张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彻底激怒了唐玄宗,认为张九龄“举非其人”,贬张为荆州长史。周子谅被玄宗杖杀。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李林甫被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官员等职。李林甫当上宰相后,为了独揽大权,总是找没有主见、一味顺从的人共事,一旦发现其人能耐大、有主见、不听话就借故开掉。牛仙客本来就对政事没有兴趣,加上又是李林甫推荐的,故以李林甫马首是瞻。刑部尚书李适之当时被任为左相,有才能、爱权利,被李林甫残害致死。此后,李林甫推荐一个没有主见的陈希烈为左相,从此,朝中之事李林甫一手遮天。李林甫任相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听信李林甫之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并将李瑛的妻兄驸马都尉薛锈流放瀼州。不久,唐玄宗又将三人赐死,时人无不称冤。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林甫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当时,东宫储位空悬。李林甫数次劝说唐玄宗,让他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此时却属意于忠王李玙,唐玄宗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这时候,武惠妃病逝,李林甫于是转为赞同李玙。这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为李亨。公元739年,李林甫以宰相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铨选。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实封三百户。唐玄宗对他非常宠信,宫中每有御膳珍馐、远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赏赐。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动摇、更换东宫的想法。他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天宝五年(746年),李林甫、杨慎矜诬告称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同年冬,李林甫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当时,太子妃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柳勣诬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一同审讯。最终,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从此,李林甫更是权焰熏天。
李林甫还把朝中大臣与皇帝隔离开来,使他们无法向唐玄宗提出意见和建议。御史谏官杜琎不信邪,仍然给唐玄宗上了一份奏折,没有想到第二天就被贬到外地当县令去了。御史中丞杨慎矜原是李林甫的走狗,随着后来权势膨胀,李林甫就将矛头对准了他,还是老做法,让心腹诬告揭发杨慎矜,说什么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李林甫在“好言安抚”下把杨做掉了,最后连渣都不剩(全家抄斩)。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为巩固自己的相权,重用蕃将,虽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当时,也就是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自立杨玉环为贵妃,杨家势力后来居上。起初,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才学浅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况且他只是杨贵妃的族兄,因而虽对杨国忠善加礼遇,但不给予实权。杨国忠与王鉷同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却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杨国忠怀恨在心。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遭到镇压。唐玄宗命杨国忠与陈希烈一同审讯。杨国忠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借此案牵引出李林甫,称他暗中勾结王鉷。陈希烈从旁作证。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虽未获罪,但被唐玄宗逐渐疏远。杨国忠从剑南召回朝中,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了,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的,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
《旧唐书》说李林甫知道自己做的坏事太多,怕有人会来报复行刺,尽管他家内外戒备森严,李林甫还是每晚睡觉挪动几个地方,他的行踪连他的家人都搞不清楚。天宝十二年(753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认叛将阿布思为义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李林甫将大唐江山整的一塌糊涂,撒手西去,他的继任者杨国忠更进一步把“开元盛世”推向没落!所以,后人评价这段历史说,唐玄宗纵容李林甫、杨国忠,亲手把大唐盛世推向了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