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实施后,结构性存款成为“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最佳替代品,与大额存单一样成为各大银行的揽储工具。那么,什么是结构性存款呢?
结构性存款
所谓的结构性存款,简单来说,就是“
今年以来,关于结构性存款的宣传被各家银行做了个遍。我在朋友圈时时都能看到银行工作的朋友,在为自己的银行拉“存款”。
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达8.8万亿元,一季度新增1.84万亿元。而2017年全年新增规模仅为1.8万亿元。这个增长趋势也是爆发式的。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
在某银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公告牌上贴着: “结构性存款上浮66%至160%”,或者“存够91天,保本的结构性产品4.7%收益等你拿”这样的字眼。
很多银行工作人员的解释是,“其实这就是一种存款,挂钩了国债,很安全的。”
所以结构性存款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在今年这么受宠?
其实,结构性存款为什么会爆火?主要因为新规出台,银行的理财产品要趋向于净值化发展,打破刚兑,银行需要一种理财的替代品来防止资产流失,而结构性存款,被定义为一种存款,在央行的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属于存款项下,被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这也帮助银行顺利“拉了存款”。
按照央行《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结构性存款是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沪深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目前市场上各家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的产品结构都大同小异:首先,将本金投资于本行的定期存款,然后,将定期存款的全部或部分利息投资于期权市场,以获得投资收益。这样一来,你的本金就是安全的,但是你的利息就不一定了。不过损失的也只是充当期权费的利息,并不影响客户本金。
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存款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则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挂钩。
“伪结构”产品应运而生
但是市场上也存在一些违规的结构性产品,我们称之为“伪结构”。
比如有些产品,故意设定一种基本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作为触发条件,变相保本,逃避新规监管。这种产品,实际上违背了结构性理财的本质,是一种变相的违规套利行为。
“结构性存款”,100%保本吗?
虽然有“存款”二字,但并不因此就意味着“保本”护身符加身。
就算是“真结构”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其收益也会随着所投资产的波动而发生变动。要知道,这类产品设计初衷是为了保本,然而,金融机构发现了其能绕开监管、吸收储蓄之后,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存钱,可能投资标的会越来越复杂。
而且,打破刚兑的新规已经明晃晃地出台,作为保本理财的替代品,结构性存款成为原先部分保本理财资金的新去向,这就注定了它也将会受监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