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秘不发丧,都认为秦始皇还活着,所以扶苏反抗必定不会发生;但若扶苏反抗,也必定会取得成功!
真实的扶苏会颠覆很多世人的认知。下面也从所处历史背景,再结合人物性格、地理位
因为是秘不发丧,都认为秦始皇还活着,所以扶苏反抗必定不会发生;但若扶苏反抗,也必定会取得成功!
真实的扶苏会颠覆很多世人的认知。下面也从所处历史背景,再结合人物性格、地理位置、政治局势、军事部署,可能采取的反抗之名来谈谈为何如此。
首先,反抗不会发生
我们需要认识一个真实的扶苏,他的性格,可见《史记》中太史公描述:“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为了政治理想敢直言劝谏,不怕惹怒秦始皇,不惜被发配戍边!
这说明,公子扶苏不仅仅是儒家的信奉者,而且不但不仁柔懦弱,还是一位年轻热血,勇武、刚毅、诚信,有主见,有号召力的贤明之人!
而秦始皇呢?有一些评价记述: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刚戾自用,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杀伐果断,极端自傲;自认德超三皇、功盖五帝,不可一世,谈起秦灭六国极为自豪简单:如何如何,灭之,诛之!当然,他的确有这个资本。
在认为秦始皇还活着的前提下,扶苏必定不会反抗、不会解释,原因有二:1,与秦始皇父子二人政见极为不合,关系疏远,这让他对“父让子死”诏书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性格太直、也不怕死,所以他认为解释也不会有用,不如以死报答父亲,表达对父亲的爱!
2,扶苏不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从未蓄谋对父皇取而代之;慑于秦始皇之威,无人敢有反抗、反叛的念头。就连蒙恬死在临头,也只是想拼命再解释一下而已。
所以,扶苏不会去反抗、反叛,而且,连去解释都不会发生。
若反抗,必成功
扶苏,通过上面介绍,我们都知道真实的他,是刚毅、勇武、忠信、贤明,年轻热血,得人心、有号召力。
而蒙恬呢?可见赵高对李斯的恫吓时讲:蒙恬的文韬武略都在你之上。尤其,在战神白起,王翦、王贲父子之后,毫无疑问蒙恬是秦国最顶级将领!有战功、有经验,运筹帷幄,有勇有谋。
所以,二人可谓当时顶级人才组合——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若反抗,必然有战略、有战术,断不会犯低级错误。
第二,再看此时秦朝的军事部署。秦朝约有百万雄兵,随蒙恬在北抵御匈奴、修筑长城的有30万;随赵佗南征百越,有50万;咸阳附近约10万,咸阳城内约2万;抵御西戎,约10万。
所以,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里,扶苏、蒙恬兵力数量是有优势的;这30万士兵,身经百战,又折服于蒙恬与扶苏的贤名、胸怀、志向;戍边在外,思乡心切,也深知反抗大秦若不能取胜,必满门抄斩,所以,一定会拼死卖命,战斗力满格!
第三,再看地理优势。扶苏在哪?北京以北;秦始皇一众人在哪?在河北省。
要知道,他们并不需要从攻打都城咸阳、函谷关开始,而是先找到秦始皇;这不是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而是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打追击战。
扶苏、蒙恬,甚至很有可能先于咸阳周边军马找到秦始皇;别的秦军又赶不到,所以,这种战争,对蒙恬根本就不在话下!
第四,看秦朝政治局势。秦朝实行郡县制,由中央派遣官员治理地方,并非是有血缘关系、有强大实力的藩王;这样,救驾不会心切,还需要时间来组织兵力。
蒙氏家族三代仕秦,攻城略地、立过汗马功劳,在咸阳城内是有权势、有根基的家族;蒙恬的弟弟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深受秦始皇的亲近。有他在咸阳城内,无论是否策应,但知厉害,都会起到一定掣肘作用。
所以,政治上,扶苏、蒙恬也会有政治基础,政治同盟。
第五,凭扶苏、蒙恬二人智慧,一定会让反抗师出有名。他们绝不会打着“天下苦秦久矣”旗号来起义,面见父皇解释误会,清君侧、正朝纲,等等都是极好的名号。
而反观沙丘之变推动者赵高:本身没有实权,心胸狭窄,满满的野心、阴谋;胡亥:心思单纯无大志,本就不想做皇帝,是赵高硬把他推上去;李斯,是一个政治家,而非阴谋野心家,对秦朝、始皇帝还是感恩戴德的,待事态急剧变化时,的确有可能为政治理想而献身。所以,三者同盟,并不那么牢固有力,经不起折腾。
因为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在政治军事上都无压倒性优势。始皇帝已死消息一旦暴露,三人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必遭反噬。
所以说,若扶苏反抗,会必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