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之所以被我们所熟悉是因为他的仁义也因为他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更重用的是在陈胜、吴广起义时还竖起来为公子扶苏报仇的旗帜。
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亲自挑选了460人要
历史上关于扶苏的主流看法,就是两个字“可惜”,大家认为他才是秦始皇的正统接班人,是胡亥抢了他的位置,然后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如果历史上是扶苏即位,那么以他仁厚的性格,或许会帮助秦朝续命。
但是,在这主流看法的背后,其实也存在一些质疑。
其中秦始皇让扶苏守边疆就是一个比较大疑点。《史记》记载,扶苏因为与秦始皇政见不合,屡次犯颜直谏,触怒了秦始皇,然后被秦始皇派到上郡监军。
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
通常的看法就是,秦始皇此举是为了历练扶苏,用军旅生活来磨练起意志。同时在军中也有利于扶苏积攒军功、结交人脉,从而为其日后的登基打下基础。
这样一看确实颇有道理,但事实上却存在一些疑点。
首先,扶苏去长城不是参军,而是监军,也就是监视,督导蒙恬的意思。虽然是与蒙恬共事,但二人却是处在一个对立面。还有,扶苏如果是皇位继承人,而且还带有不同政见,秦始皇应该是将其带在身边,循循教导,而不是发配边疆,毕竟,一个太子学的应该是治国之道,帝王之术,而不是整日混迹军旅。想要积累人脉,咸阳城里面那些世家大族更应该值得结交。
对此我们可以假设一个结论,那就是秦始皇在刻意疏远扶苏,也可以说是是贬斥。
如果再结合北京大学所典藏的竹简史料《赵正书》中有关沙丘之变的描写,这个假设会得到一个比较有力的论证。《赵正书》中记载到,秦始皇临死前选择了胡亥继承皇位,而没有提到扶苏。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当然,更没有《史记》中所谓的“沙丘之变”,即胡亥与李斯赵高等人密谋矫诏篡位。如果《赵正书》所载属实,那么就证明扶苏并不是秦始皇理想的继承人。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秦始皇东巡带在身边的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了。
当然,由于当初项羽火烧咸阳宫,许多史籍被焚,《赵正书》只是残存孤证,所谓“孤证不立”,无法推翻《史记》。
但是围绕着这个论点,我们还可以做一些论证。
比如秦始皇为何没有选择扶苏,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扶苏的身份得到解释。
众所周知,关于扶苏的身份,我们只知道他是秦始皇长子。而历史上关于秦始皇后妃的记载甚少,所以我们并不知道扶苏的母亲是谁。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扶苏的出身应该并不高。这从他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
关于扶苏这个名字的出处,很多认为是《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听起来很儒雅,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扶苏”“扶苏”这词什么意思?
所谓“扶苏”,在古文中,应该是小树,灌木丛之类的比喻:
“扶苏、扶胥,小木也。”——《毛诗注疏》
扶苏作为长子,他的出生即代表秦始皇初为人父,按理说对于第一个儿子应该是寄予厚望,给儿子取名小木之意,有点儿说不过去,取个乔松多好。除非,他不喜欢这个儿子,或者说对他并不抱有太大希望。
那么,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儿子?很可能是扶苏母亲的缘故。
结合扶苏长子的身份,其诞生时,秦始皇估计还没有一统天下,甚至于亲政。而他的婚姻,很难是凭自己选择。战国时代,秦国远交近攻,联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秦始皇很可能是在华阳太后他们的要求下,完成了自己第一段婚姻。
这就和《诗经》里面那句话对上了,“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其实意思就是没有遇到自己想见的那个人。换句话讲,扶苏只是一个政治联姻下的产物,并不是爱情的结晶,秦始皇不喜欢他情有可原。
而且这里还涉及到扶苏母亲的身份问题,许多人说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因为“山有扶苏”这句诗出自《诗经》中的《郑风》,但是郑国载公元375年就亡国了。
扶苏的母亲更多的可能是楚国人。一来秦楚联姻,由来已久,当初赫赫有名的秦宣太后,那就是楚国人。二来扶苏其名,在楚地颇有号召力。当初陈胜吴广起义,打出的口号,就是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按理说,楚国人打着项燕的旗号是没问题,但是打公子扶苏的旗号就说不过去了。
正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和秦国有着深仇大恨,这些楚人凭什么会接受扶苏?如果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那么扶苏有着楚国的血脉,那么就可以解释陈胜吴广的行为了。
而对于秦始皇来说,扶苏身上有着一半楚国王室的血脉,而自己又一心要扫灭六国。那么扶苏的存在,就比较尴尬。如果将其定为接班人,楚国还灭不灭了?
当然了,扶苏毕竟是长子,而且身在帝王家,自身也颇有才能,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扶苏完全可以凭借自身能力获得认可。但是扶苏偏偏性格仁厚,和秦始皇政见不合,得不到秦始皇的喜欢。
至于最后被发配边疆,那很可能就是为了胡亥减除威胁,铺平道路。因为扶苏声望确实很高,连陈胜吴广这样的农民都听说过他。他留在咸阳,结交世家大族,势必会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势力。这对于日后胡亥的继位,甚至于自己的统治都是一个威胁或者说阻力。
而将其发配到上郡,无疑是减小了扶苏在咸阳的影响力,那边有蒙恬看着,扶苏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所以我认为,秦始皇让扶苏去边疆,其实是贬斥。
基于这个论点,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扶苏最后被杀,也是秦始皇的命令。因为秦始皇暴病而亡,死得太过突然,对于胡亥继位的一切没有时间来安排。那么声望很高的扶苏完全有可能回到咸阳,联合支持自己的势力,争夺皇位。
所以,秦始皇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将其赐死,免除后顾之忧。而扶苏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驾崩的情况下,接到这份诏书后,结合自己在秦始皇心中的地位,最终没有过多争论,就选择了自尽。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当然,这仅仅还只是一个推论,事实真相如何,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