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来仔细回答下,希望能给大家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谢谢阅读。
所谓“华族”,简单而言就是明治时代成立的一种身份。是明治2年(1869)到昭和22年(1947)之间存在的一种日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来仔细回答下,希望能给大家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谢谢阅读。
所谓“华族”,简单而言就是明治时代成立的一种身份。是明治2年(1869)到昭和22年(1947)之间存在的一种日本近代贵族阶级,一共存续长达78年。
华族的诞生
明治以前也有“华族”一词,那时主要是作为公卿中的一种门第身份—“清华家”的别称,介于摄关家与大臣家之间。1969年6月版籍奉还之后,明治政府颁布《行政官布达54号》,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称号废除,全部纳入华族这种新设的身份阶层。其中公家137家,诸侯270家,加上明治维新后成为公家的5家以及成为诸侯的15家,这时候的华族一共有427家。一开始华族并未分成不同等级,而只是根据是否可传于子孙而分为“终身华族”与“永世华族”。此后,一些新的华族也不断添加进来,慢慢形成华族集团。这点后文会有详细介绍。
华族制度的变迁
1871年废藩置县之后,各旧藩称为华族之后原则上只能移住东京。但是实际上,很多到地方赴任的地方官以及外交官不在此限制之列。至此,华族中再不分“武家”及“公家”之别。这之后,《皇族华族取扱规则》正式颁布,规定华族位于四民之上,行为国民之师表,并由政府支给家禄(根据等级支付的世袭性俸禄)。
1874年6月,为了促进华族内部的团结以及交流而设立“华族会馆”,当然,这也暗含着唤起失去实际政治权利的华族之觉醒的意味。1877年,为了给华族子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开设了学习院。同一年,为了保护华族的爵位世袭以及财产,制定了《爵位世袭制》、《华族世袭财产法》,特别是设立了称作“华族银行”的第十五国立银行,对华族财产予以特别保护与管理。主导华族制度改革的重要人物就是当时的右大臣岩仓具视。
1876年,为了全华族的融合与团结开始创建宗族制度,不分“公”、“武”,将全部的华族按照血缘分城76类。同类华族建立宗族会,以祭祀先祖,加强交流。1878年出版发行了《华族类别录》。这些制度设计为华族参加政治奠定了基础。
华族的爵位:
1884年7月7日,明治政府制定《华族令》。据此在原有华族的基础上,将为明治国家做出贡献、获得功勋的政治家、军人、官吏、企业家也纳入华族行列。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爵位的标准主要是根据柳原前光以及三条实美等提出的《爵制备考》而确定。公家依然继承原来的门第;旧诸侯依然按照旧领石高的标准分类;功勋华族中萨长等藩阀出身者最多,而且爵位都很高。而且从此之后,终身华族亦位列永世华族行列,所有的华族都成为永世华族。
华族的类别
根据历史渊源、出身以及功勋等标准,华族主要有这么一些不同的群体:
公家华族:主要是江户时代的公家(贵族)演变而成的华族。像近卫家、九条家,一条家、二条家、鹰司家等。
大名华族:江户时代的大名转化的华族。像岛津家、前田家、伊达家、锅岛家、山内家等。
僧侣华族:江户时代一些大寺院的世袭住持世家演变的华族。想大谷家、常磐井家、涉谷家、木边家、华园家等。
神官华族:江户时代一些大神社的宫司家族转化的华族。像阿苏家、千家家、小野家、金子家等。
奈良华族:一些公家的子弟虽然曾经出家当和尚,但是现在还俗之后成为华族。像藤大路家、穗穙家、南家、太秦家、松园家等。
新华族:在明治维新、西南战争、日俄战争中取得功勋者成为新的华族,又称“功勋华族”。主要有伊藤博文、大隈重信、山县有朋、西乡从道、胜海舟等。
华族的结局:
此后,华族制度一直延续,直至日本战败投降。战后民主改革中,因为华族制度不符合新宪法体制中的人人平等原则,最终在1947年依据日本国宪法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