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贵族是不是有一部分姓“我孙子”还有安孙子?

“我孫子”在日本是个很古老的姓氏,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并且日本人习以为常,没有丝毫贬低他人的意思。
而且“我孫子”作为地名,遍布全日本,千叶县、大阪和滋贺县,你都能找到“我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5 05:20:03

“我孫子”在日本是个很古老的姓氏,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并且日本人习以为常,没有丝毫贬低他人的意思。

而且“我孫子”作为地名,遍布全日本,千叶县、大阪和滋贺县,你都能找到“我孫子市”的身影。

关于“我孫子(あびこ)”的由来,没有十分确切的由来,日本人所认同的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

日本《古事记》曾有地名,万叶假名写作“阿毘古”,发音与“我孫子”是一样的,随着万叶假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我孫子(あびこ)”的书写方式就被人使用至今。

另外,“我孫子”是一个标准的“当て字”,简而言之,就是现有读音,之后用发音相似的汉字拼凑成的词,汉字几乎失去了原有的意思。所以只采用“音+书写方式”的造词方式,造就了“我孫子”一词。

第二种说法是,日本本地除了大和民族外还有外族人聚居,其中有来自遥远印度的一支,用当地话讲被称为“阿比那古古”,意为“火神”之意,聚居在日本现在的千叶县附近,这部分人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将“阿比那古古”写作读音方式相近的“我孫子”。

哦,那我明白了,“我孙子”一词原来只取了“音和形”,下面这个“孙子的手”不用你说,肯定也是和上面一样吧!

我只能说,同样是“孙子”,来源还真不一样。

同样,如果你看日语够多,你会看到“孫の手”的字样,如果望文生义,很容易理解为“孙子的手”,没准再加上一些引申,还能联想到“天伦之乐”什么的话题。

看到“孫の手”,有这样的联想一点不为过,因为日本人最开始学日语的时候也会这样联想,不过来源和孙子没半毛钱关系。

“孫の手”用日语拼写为“まごのて ”,其中“孫(まご)”一词和中国神话有关。

“孫”原本写作“麻姑(まご)”,“麻姑”一词,来源于中国西晋时期道教神话《神仙传》中的“寿仙麻姑”。

如果往之前追溯,在“麻姑の手”使用之前,也就是日本还没借鉴中国这个典故的时候,被写作“爪杖”,它释义是用桑木制成的具有长柄,柄端是手指形状的器物,能够用来挠自己的背。

看到这里,应该很明了了,这就是我国北方人所说的“痒痒挠”,南方人所说的“不求人”或者“老头乐”。

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孫の手”=“麻姑の手”=“痒痒挠”,这都是些什么鬼?都不挨着好吗?太牵强了!

别急!讲完“麻姑”的故事,你就会豁然开朗。

有这样一个道教中的杂谈野史,说东汉恒帝时期,有个仙人叫王远,他有个徒弟叫蔡经,有天,王远来到蔡经家聊天。思维跳脱的王远突然想起了仙女麻姑,便托人邀请麻姑来蔡经家一同聊天。

毕竟王远和麻姑是很久不见的挚友,麻姑来到蔡经家后,立马就和王远聊的火热。

但是,蔡经看到麻姑的手,就有些把持不住了,感觉麻姑的手指尖像鸟爪一样,我个人认为就是麻姑的手比较“纤细”,和现在的手模一般。

(ps:要真和鸟爪一样,那就是凶器了)

蔡经也和师傅一样,想法十分跳脱,他想:如果是麻姑的手来给自己挠背,那该是多爽的一件美事啊!

王远这个大仙人,一下子运用自己的仙力看清楚了徒弟的“歹念”,便马上呵斥蔡经的“非分之想”。

所以,日语中“麻姑の手”和中国道教神话中的“麻姑搔背”有直接联系。只是这个来源让我觉得有些“猥琐”罢了。

你说,同是“孫”为什么有“び”和“まご”两个读音?至于日语有“十万个多音字(夸张)”的专题,我们留到后续慢慢讲解。

关于日本,我们专业,赴日工作留学,加weixin:monsterxinzi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