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书生要娶富家女,结果在洞房之夜掀开盖头后,却发现新娘子被人掉了包...
这就是清朝名臣陶澍在新婚之夜,所发生的尴尬事情。
说到陶澍,可能很多人会比较陌生,这么说吧,他是晚清重
穷书生要娶富家女,结果在洞房之夜掀开盖头后,却发现新娘子被人掉了包...
这就是清朝名臣陶澍在新婚之夜,所发生的尴尬事情。
说到陶澍,可能很多人会比较陌生,这么说吧,他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引路人和儿女亲家,由此就可以知道,陶澍也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
不过,新婚之夜的尴尬事,发生在他年轻的时候,原本定好的婚事,到了洞房后才发现,盖头下面已经换了人。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陶澍在知道真相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陶澍的“订婚风波”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9年),据说他的祖上,是陶渊明的后代,不过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
到了陶澍这一代,家里已经是非常一般了,父亲陶必铨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微薄的收入,让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紧张。
偏偏这个陶必铨,还是个“逢考必不过”的主,先后多次参加科举,每一次都名落孙山,以至于到了最后干脆放弃,安心当了一个教书匠。
不过陶必铨对儿子陶澍,倒是抱了很大期望,陶澍本身也比较聪明,学东西很快,再加上有父亲陶必铨手把手的教育,那肚子里的墨水,一点都比他爹少。
就这样,小陶澍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之下,一天天的长大,随着儿子逐渐成人,终身大事也就提上了议程。
在陶澍的家乡,有一家姓黄的富户,家中虽不是万贯家财,倒也颇为殷实,至少在当地来讲,算得上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家。
这家有个闺女,正值妙龄,黄老爷的意思是,给闺女找一个读书人,一来呢,可以熏陶下自己的家庭,二来以后若是科举高中,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
带着这样的想法,黄老爷就托人物色,一来二去,就打听到了陶家,详细了解之后,黄老爷大喜过望,这不就是他想给女儿找的人家吗?
虽说陶家现在穷,但是那个叫陶澍的小子,一肚子墨水,若自己加以资助,日后必定能考上个一官半职,那自己就是官老爷的岳父了。
黄老爷这就是典型的“投资”啊!
不管怎么样,黄老爷认定了陶澍,差人前去陶家提亲,陶必铨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好姻缘也是十分高兴,毕竟自家什么情况,他也十分清楚,因此,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不过对于陶澍来说,倒也无所谓,黄家姑娘长什么样子他也没见过,再说现在正是他考取功名的时候,既然父亲没有异议,自己遵从也就是了。
陶黄两家,就这样给两个从未谋面的年轻人,定下了婚约。
定下婚约后,陶澍继续攻读,黄家千金也等待着他高中的那一天,结果,这个陶澍可能遗传了他父亲陶必铨的“好运气”,再一次上演逢考必不中。
这下,黄家就开始犯嘀咕了,莫非这个陶澍的运势,和他父亲一样,没有做官的命?如果这样,把闺女嫁给他,岂不是吃了大亏?
黄老爷是越琢磨越不对味,越不对味越后悔,思来想去,就想到了不如退婚吧。
不过,退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因为依照大清律,如果没有缘由,且单方面悔婚的话,不仅要退回礼金,并且还要赔偿对方损失。
这点钱对于黄老爷倒没什么,但是大清律还规定,即使是退钱,这人还是要嫁过去,也就是说,如果闹到公堂之上,黄老爷不仅得掏银子,还得亲手把女儿送到陶家。
正在黄老爷踌躇犹豫的时候,乡里的一个姓钱的富绅,前来登门拜访,两人相互客套一番后,黄老爷才知道,这钱财主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原来,钱财主的夫人刚过世,他寻思着续弦,听闻黄家千金美貌,于是就亲自登门,想谈谈这门亲事。
钱家在当地是大户,财力雄厚,黄老爷早有素闻,他倒是有心答应,但中间还夹杂着与陶家的婚约,这就让他十分为难,最后,干脆把事情原委和女儿说个明白,让她自己定夺。
这黄家千金只不过是一个姑娘家,她哪里有什么主意?还不是听父母之言,说来说去,还是应了那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黄家干脆就决定,不能把女儿往陶家这个火坑里推。
但怎么交代呢?毕竟人家陶家也没什么错,如此毁约,以后这名声还要不要?
正当几个人商议的时候,一旁伺候的大丫鬟,站了出来说到,不如由她代替黄家姑娘嫁到陶家,反正那个陶澍也没见过新娘子什么样子。
黄老爷一听,这还真是个好主意,马上就开始着手准备,先是将这个丫鬟认做干女儿,对外宣称是二千金,然后与陶家商定大喜之日,准备嫁妆,很快,就将这个充当黄家千金的丫鬟,送到了陶家。
陶家这边呢,不明就里。敲锣打鼓的就将这个丫鬟迎进了门,老陶看着儿子成家也十分高兴,同时也对黄家千恩万谢,感谢他们瞧得起黄家,将千金嫁了过来。
也就是说,陶家上下,都不知道新娘子已经被换了人。
不过,这个丫鬟却是个实诚人,在新婚之夜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的都告诉了陶澍,得知自己的新婚妻子,已经被掉包换人,陶澍陷入了沉思。
那么,陶澍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呢?
要说这陶澍,倒也大气,在知道事情原委后,并没有去找那黄家理论,而是最终决定,和这个叫做黄德芬的大丫鬟,安心地过日子。
于是,一场“姊妹易嫁”的风波,就这样被消弭在无形之中,陶澍不仅没有嫌弃自己这个妻子,反而对她十分尊重。
以德报德,黄德芬在婚后,看到丈夫对自己很好,心中也是十分感动,也就对这个家越发额贴己起来,每天忙里忙外,将家里上下打理的顺顺当当,就为了丈夫能够安心读书。
而这陶澍,自从有了一个贤内助,如同开了挂一般,先是在嘉庆七年的乡试中,成为安化的唯一一个进士,之后又在殿试中过关斩件,得到了嘉庆帝的召见,定为当年榜上第55名。
这下陶家算是熬出来了,终于有人高中皇榜,而陶澍踏入官场后,更是有如神助,从一个翰林编修开始做起,一路历经监察御史、户部给事中等官职,到了嘉庆帝驾崩的那一年,陶澍已经是川东兵备道。
等到道光皇帝登基后,由于陶澍能力颇强,并且风评极好,直接提升他为山西按察使,而这还不是陶澍的终点,在道光三年,陶澍又被提升为安徽巡抚,成为了地方上的大员。
最终,由于政绩突出,陶澍在51岁那年,坐上了两江总督的位置,真正成为了封疆大吏。
而当年不嫌弃他穷,选择嫁给他的妻子黄德芬,也因夫而荣,被道光皇帝封为了一品诰命夫人,这可是当年的她,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丫鬟出身的人,当年也是想着嫁人后过小日子,哪怕陶澍只是一个教书先生,她也觉得很满足,怎么就稀里糊涂的,当上了一品诰命夫人呢?
这正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黄德芬当年的一个小选择,给自己带来了如此丰厚的回报。
并且,在陶澍这些年官位不断升迁时,对自己的结发妻子依然的十分尊重,从没有怠慢过她,更没有因为自己高官得坐,去嫌弃这个丫鬟出身的妻子。
哪怕是黄德芬只给自己生了三个闺女,没有生儿子,陶澍依旧对她是礼遇有加。
曾经嫌弃陶澍的黄家,后来又是什么光景呢?
要说这世事真是奇妙,在陶澍一路官运亨通的同时,那黄家千金的日子,却每况愈下。
最开始,在她嫁给钱财主后,日子还算可以,这钱家有钱,什么吃的喝的用的,可劲的挥霍,但这钱财主本人,却是个喜欢耍横的主儿。
仗着家财万贯,在地方上横行无理,而在一次与他人争抢地盘的时候,蛮横的钱财主被对方一顿殴打,回来没多久,就一命呜呼。
那个年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这男人没了,基本上和天塌差不多,而黄家千金只是一个妇道人家,除了哭天抹泪之位,什么也做不了。
于是,没过多久,钱家的财产,就被亲戚们瓜分一空,分到最后,就连宅子都被卖掉。
这下黄家千金连住的地方都没了,不得已之下,只能回到娘家,而黄老爷看到女儿的悲惨遭遇,又听闻那个叫陶澍的小子官是越做越大,又后悔又生气,急火攻心下,也撒手人寰。
就这样,黄家千金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日子过的是凄凄惨惨,此时的陶澍,已经是按察使,因此,当地的官员看在他的情面上,偶尔还能接济一下。
最终,黄家千金的悲惨遭遇,被陶澍的夫人,也就是当年那个大丫鬟得知,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将她接到了陶澍的老宅里,就这么供养了起来。
不过最终,这个黄家千金的结局成了迷,一说是在陶澍当上两江总督那年,他回老家省亲,得知消息的黄家大小姐就受了刺激,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寻了短见。
另一种说法则是,在被大丫鬟黄德芬接回来之后,黄家大小姐心中羞愧,就没在陶澍的老宅生活几年,找了个地方,削发出家去了。
结语:
发生在陶澍身上的这个“姊妹易嫁”的故事,记录在清朝文学家梁恭辰的《北东堂笔录》中,故事真假有待考证,不过陶澍有才能则是真的,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一路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并且,在左宗棠还落魄时,是陶澍一眼看中了他,并主动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也就是有了陶澍的引路,才有了后来名震天下的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