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答:中国古代最早的娱乐方式是武术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
感谢邀请!
答:中国古代最早的娱乐方式是武术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中国古代的娱乐方式有:
骑马、赛马、射箭、比武、跳舞、饮酒、作诗、作词、对对子、奏乐、狩猎、 唱歌、 弹琴、 流觞曲水、蹴鞠、放风筝、安塞腰鼓等。这些都流传下来了。
已经失传的古代桌游娱乐方式
近日考古学家在山东一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古墓中发掘出一种古代桌上游戏的部分零件.这曾经风靡一时的游戏已经消失了1500多年.
考古学家认为这座古墓葬的是齐国的贵族.在墓中考古学家找到了一块破损的棋盘21块标有数字的矩形旗子以及一枚有动物牙齿制成的14面骰子.
骰子上标有从1到6的篆体数字.每个数字各出现两次共占了12面.另外两面则是空白的.在重拼、整修之后棋盘上“饰有两只眼睛周围围绕着云和雷电的图案”.
从外表来看这些零部件属于一种中国的古代“桌游”名叫“博戏”有时又名“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包括棋盘、棋子、博箸汉代开始使用骰子代替博箸叫做“焭(qiong)”.棋盘上刻有可行棋的曲道中间为“水”“水”中有“鱼”.双方各有六枚棋子相当于王的叫“枭”相当于卒的叫“散”.投箸或骰子行棋走到特定位置“散”可以立起来变为“枭”进入“水”吃掉一枚“鱼”获得博筹.先获得六根博筹的一方获胜.
六博出现的年代久远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春秋战国和秦汉都非常盛行但汉以后六博逐渐失传.
弹棋
弹棋是一种文体结合的游戏.汉代文人们认为体力运动太粗俗于是一位大臣发明了弹棋. 弹棋的棋盘四周低平中间隆起像个小山包;底座是方形顶部是圆形象征天圆地方.玩法历代文献记载不太相同魏晋时期是两人对局各6枚棋子到唐代演变为双方各12子.对局时须用自己的棋子击打对方的棋子. 据说魏文帝曹丕就是位弹棋高手技艺很精用手巾拂棋“无不中”.唐代弹棋非常流行高手辈出不少诗人还作诗吟咏.到宋代弹棋也逐渐失传.
叶子戏
叶子戏是一种古老的纸牌博戏.关于叶子戏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人苏鹗的《杜阳杂编?同昌公主传》称“韦氏诸家好为叶子戏”.李后主的大周皇后是史上叶子戏达人写过《系蒙小叶子格》一卷、《偏金叶子格》一卷、《小叶子例》一卷可惜都已失传.明末清初很多士大夫热衷于叶子戏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叶子戏的玩法和今天的纸牌类似.依次背面抓牌翻面出牌以大管小.牌未出时部反扣为暗牌不让他人看见;出叶子后一律仰放斗者从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以施竞技.有学者认为西方扑克牌正是在叶子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
彩选格
彩选格又分升官图、选仙图等等是一种类似“大富翁”的桌面游戏据传始于唐代.
其中升官图的具体玩法是将京外文武大小官职写在纸上作为底图转动陀螺来推进游戏.陀螺上分别写有“德、才、功、赃”四字按照停止时的文字决定进退几格.每个人从“白丁”开始最先升到最高位的人取得胜利.有的也掷骰子代替陀螺用点数色彩定升降.
在清代“升官图”是守岁时必玩的游戏.这种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迅速了解当时朝廷组织架构此外官位通过“德、才、功”晋升而贪赃枉法则会退步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民国之后还与时俱进地出现了从小学生到大总统的升官图游戏.
山东曲艺之鼓
山东曲艺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享有书山曲海之美誉,为全国民间说唱艺术较为兴盛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曲艺中的鼓就有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山东八角鼓、山东渔鼓、东路大鼓、西河大鼓(含阳信木板大鼓)等。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 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以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梨花大鼓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山东大鼓抒情交融。
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鼓曲形式,该曲种产生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开始时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后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山东八角鼓原名八旗鼓,因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流行于聊城、济宁、临沂、博山、青州、胶州、莱阳等地,均称八旗鼓或八角鼓,唯莱阳改名弹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挖掘流传聊城一带的八角鼓音乐时,始定名为“聊城八角鼓”,尔后各地陆续挖掘,因各地所唱曲牌、曲目基本相同,小有变异,故统称之日“山东八角鼓”。
山东渔鼓系源于唐代道曲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南宋始用渔鼓简板伴奏,元明以来流传很广,与各流行地区民间俗曲相结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调。演唱内容以历史传统与民间故事为主,宗教色彩日渐淡薄。因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渔鼓”,流行于山东境内的统称“山东渔鼓”。渔鼓演出形式简单,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适于述说,几近吟诵。
东路大鼓亦名“老东口”,在山东东部农村小唱基础上,受茂腔等地方戏曲影响,逐渐演化而成。清末,因其久已流行的梨花大鼓相对称,而叫做“东路大鼓”。其演唱形式一般采用大鼓和钢板伴奏,演唱者边击鼓、板,边说唱,唱词为韵文,兼以散文念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东路大鼓的曲调刚健有力、活泼流畅,语言通俗质朴,深受群众喜爱,故当时以说书为业的民间艺人数不胜数。
西河大鼓的前身,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山东等地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有弦子书和木板大鼓两种演出形式。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演员自击木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两种曲艺艺人拼档演出,形成以鼓、 板、小三弦伴奏的形式。
复活的大源古傩
古傩,不再是单纯的村民自娱自乐之物,而是逐渐演变成泰宁县的一个文化元素。
古村古傩 娱神娱人
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落。但让人吃惊的是,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居然有千余年的“村龄”。
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大源村的老祖宗严续在朝廷做官时被人诬告,被囚狱中,幸得当时的禁官赵元德将他密释,他只身逃到新桥大源村,此后严姓就在这个小村落里繁衍生息。避过风头后,严续再度出山,官居宰相衔,皇上还把宫廷里的傩舞,当时叫“和藩舞”赐给他,让他带回家乡。于是,傩舞代代相传,舞了千余年。
大源傩舞原始古朴,既有反映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也有驱疫赶鬼、招财进宝、祈求丰年等欢快的舞蹈动作。傩舞人脸上戴的傩面具,是傩文化的特征,形象或凶恶或粗犷或温婉,代表不同的神像,用樟木雕刻彩绘而成,不怕虫蛀。大源傩舞有一个情节,4人抬着一个塑像,傩舞人围着塑像起舞,这个塑像就是严续的恩人赵元德。千余年来,严氏子孙为纪念这位恩人,不仅为他造庙供奉,更将其塑成金身,年年舞傩以示祭祀。
大源村北倚江西黎川、东邻邵武市、西毗建宁县,曾经是泰宁周边地区通往江西黎川的必经之路。清代以前,这个村有数百户村民,设有圩场、饭店和客栈,方便过往客商投宿和吃喝,连当时邮路也是经此地到江西黎川德胜关,成为一个跨省的中转站。因此,新中国成立前,每逢舞傩,大源村可谓人山人海,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跑来看热闹。
断代边缘 古傩复活
从1954年起,大源村的4支
傩舞队全部停止了活动,尤其是“文革”期间,许多珍贵的傩面具及傩道具也被烧毁,流传了千余年的傩舞,悄悄地退出了社会舞台,面临失传。
1995年,是大源古傩新生的历史时刻。这一年,泰宁县进行民俗文化调查,获知大源村有古傩舞后,决定抢救这朵古民俗奇葩。可此时,傩舞已停跳了41年,健在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且都年过古稀,很多动作都回忆不起来,古傩处在断代边缘。
严建华,今年44岁,读过高中,是村文化协管员,他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说起傩舞,但没见过。第一次在县城尚书第,严建华看到了傩舞的面具及蜡像,非常激动:原来这就是老祖宗传下的东西!得知县里要重新组建傩舞队后,严建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将村里老艺人传授下来的动作、队形用图稿的形式画下来,再到县档案局、图书馆查找资料,还到邵武和江西黎川等地走访搬迁出去的大源村老人,一点一滴地将古傩舞拼凑完整。
有了完整的图稿后,严建华与筹备组的几位成员每天晚上挨家挨户到村民家里请人来跳舞。但村民们不是担心会耽误田里的农活不愿学,就是学了几天又打退堂鼓。好在严建华与筹备组的成员都主动参加,几位年过古稀的老艺人也每晚赶来,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加上县文化部门来人帮着指导,曾经失传的古傩终于慢慢地复活了。
斗茶: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九歌》:中国古代最早的娱乐记者是屈原。他的《九歌》则是一篇发了三千年的新闻通稿。
“九歌”是祀神的巫舞,表演者自然是巫人。共十一篇,前面十篇是每篇祭一个神,最后一篇是结束时的送神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中所表现的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抽象的、虚幻的精灵,而是充满着人的感情,这些神灵和我们一样,有痛苦、欢乐、愿望和追求。这种神灵的平凡化,已经显示出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萌芽。
古代娱乐—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古代娱乐——摔跤:古老的运动
古代女子摔跤场景
摔跤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竞技运动之一,据史料记载和传说,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摔跤活动。摔跤在远古时期是作为与同物种争斗、夺取生存权利的手段而出现的,因此具有野性特征,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格斗语言。
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诞生时,摔跤即成为比赛项目,尔后在历届古代和现代奥运会上从未“缺席”。
当前盛行的跤种主要分为古典式和自由式,两者又统称为国际式摔跤。古典式摔跤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末的古希腊,时称希腊罗马式摔跤。18世纪90年代,法国古典跤爱好者自发组成职业团体,到世界各地游历巡演,使其逐步发展成为竞技比赛。与此同时,自由式摔跤在欧洲出现,并于19世纪在英国定型。与古典跤相比,自由跤允许选手用手臂抱对手下肢,还可用腿绊,技术更为丰富。
本届武搏运动会摔跤比赛设四个项目,分别为带摔、格斗式摔跤、古典式摔跤和女子摔跤,共产生12枚金牌。每个级别8名选手将被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单循环赛,小组头名进入决赛,第2名争夺铜牌。女子摔跤和带摔每场比赛为3回合,每回合2分钟,回合间休息30秒;格斗式摔跤和古典式摔跤为1回合,时长5分钟,如需要另有1分钟加时赛。比赛中,选手将对方摔成不同状态所获技术分值也不同,分为1分、2分、3分(单回合内得两个3分者获该回合胜利)和5分(单回合内得5分者获该回合胜利),每回合中比分累积多的选手获得回合胜利。
摔跤比赛在摔跤垫上进行,垫子放在四周宽阔无障碍的跤台上,垫中间有直径9米的圆圈,沿9米圈内有1米宽的红色区带。选手在比赛时须穿连体摔跤服和紧固踝关节的摔跤鞋,可使用无金属部件的薄形护膝,可戴不含金属器件或硬质外壳的护耳。
古代娱乐—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古代娱乐—中国话剧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剧。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史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古代娱乐—傀儡戏
台湾傀儡戏俗称“嘉礼戏”,因漳、泉南北系统之不同,于演出场合、演出形式、戏曲音乐、戏偶造型及戏文方面,均有所差异。台湾北部、东北部的傀儡戏多属漳州系统,具有浓厚的驱邪祭典功能,从演出场合言,应用于车祸、矿灾、吊死及溺毙等之呼引冤魂,或开庙、辟地、开台(剧院及戏台首演)、压火灾(送火神)及送孤(建醮、普度后和抢孤前送走孤魂野鬼)等除煞仪式。南部地区的傀儡戏以祈福的酬神仪式为主,其演出多应用于祭天仪式,如玉皇大帝诞辰,或弥月、结婚及做寿祭拜天公之前的除煞,表示净坛与祈福。此外,亦用于开庙、入厝与葬礼法事之后的除煞。除宜兰、台南及高雄地区的傀儡戏外,另外尚有属于汀州客家语系的傀儡戏,以及掌中戏班兼演“出煞”用的傀儡戏。
古代娱乐—评书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古代娱乐—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 中国曲艺曲种,流行于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中心的废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以嘉祥、巨野、定陶为中心,后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山东琴书最初叫扬琴,也有叫打扬琴的、唱小曲的,约形成于乾隆初年。早期为农民闲时自娱的庄家耍(又称玩局)。清末渐趋兴盛,名家辈出,分成了南、北、东三路 ,南路最早 ,以茹兴礼为代表 ,称为茹派 ,不用巧调花腔 ,重声腔 、咬字,唱段多愤世之作;北路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邓派,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见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则是以商业兴为代表的商派,唱腔优美,富有变化。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古代娱乐—京韵大鼓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
古代娱乐—交际舞
交际舞是一种社交性的舞蹈,需要男女两人合舞,又称交谊舞。因此,当红男绿女虔诚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满场飞旋之时,每一个舞者都是快乐的小精灵——不管是上班族下岗族休闲族,不论大腕爷富姐婆或囊中羞涩者,也不管是在夜总会酒吧沙龙等高中低档舞厅,人们尽显的是自信是时尚是靓丽,得到的是享受是消遣是会友是健身。在轻松活泼、动感十足的舞蹈中,我们的身心会获得一次洗礼,审美情趣也在舞蹈艺术的实践中得到浸润、滋养与升华。
古代娱乐—闹花灯
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
古代娱乐—武术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古代娱乐—相声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古代娱乐—兔儿爷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古代娱乐—风筝的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欧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娱乐—抽陀螺
抽陀螺俗称“抽贱骨头”,是一种民间传统游戏。它历史悠久,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故称“抽贱骨头”。
古代娱乐—骰子
骰子是许多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比如麻将等。这里说的骰子是指纯粹以骰子定输赢的赌博。相传,骰子的发明人是三国时代的文学家植,最初用做占卜工具。后来才演变成后宫嫔妃的游戏,掷骰子点数赌酒或赌丝绸香袋等物。当时骰子的点穴上涂的是黑色,在唐代才增加描红。
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后宫掷骰游乐,眼看要输了,只有出现4点方能解救败局,此时尚有一个仍在旋转之中,唐玄宗心中焦急,便连喊“4!4!”,尘埃落定后果然是4。唐玄宗一高兴,就让高力士宣告天下,骰子上可以描红,红色通常是不能乱用的。
六博
中国古代的六博、樗蒲、双陆等游戏形式,都是属于行棋类的骰子博戏。六博本有大博和小博之分,大博用骰六枚,称为\"箸\",小博用骰二枚,称为\"茕\"。《颜氏家训》云:\"古者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在比赛的时候,双方互掷骰子,行棋步数则主要根据博彩而定。
古代娱乐—玩香包
香包不是一只单纯的绣品,让我们站在历史和现代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香包的制作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香包,古称香囊,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有些失传的娱乐方式经过民间艺人和有关专家及有关人士的共同努力,是可以找回来继承的,这需要国家、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需要民间艺人及有关专家的共同挖掘和研究,坚持不懈的努力。如复活的大源古傩就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