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这两句出自李商隐的情诗《无题》。
刘郎典故
南朝宋的刘义庆写过《幽明录》,它讲述了“刘阮遇仙”的神话故事。东汉的刘晨和阮肇的人去天台山采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刘郎是什么典故?如何理解?
一、典故的出处
(原创)刘郎的典故出自《幽明录》。据传东汉时期,刘晨和阮肇二人到天台山采药,迷路回不到家。遇到两位仙女姿质绝妙,留下刘晨和阮肇居住了半年。回家后,世上已过七世。之后又到山中去寻访,再也沒有见到了。后来用作吟咏艳遇的典故。诗中作者以刘郎自比。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中的的第一首。大家都知道李商隐的《无题》诗,大都是歌咏爱情的诗,这首诗也无例外。
二、全诗和词语赏析如下: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尽,
书被摧成墨未浓。
焟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词语赏析:
“空言”,空话。
“书被摧成”,情急促使奋笔疾书。
“焟照”,烛光照着。
“金翡翠”,指用金丝绣成的锦被。
“麝熏”,熏炉里散发出来的麝香的味道。
“微度”,徽微地透过。
“芙蓉”,绣有荷花的床帐。
三、试译如下:
曾经誓言还会再来,
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一去便杳无了音讯。
看看那窗外那月色,
一眼望去朦胧胧胧,
只有远处隐隐约约,
传来那凄凉的钟声。
刚刚还是在睡梦里,
我含着眼泪呼唤她,
她仍然不肯再回来,
在这短暂的相聚里,
恍惚这般聚散匆匆。
醒来后我奋笔疾书,
这一腔真切的情怀,
等耐不到将墨磨浓。
那残烛微弱的光照,
照着我半笼着锦被。
熏炉里点燃的熏香,
香味飘进芙蓉帐中。
刘郎曾经到过蓬山,
而今只恨蓬山遥远,
当年刘郎蓬山遇仙,
我离蓬山千重万重。
四、全诗赏析:
晚唐时期诗坛逐渐寥落,李商隐的诗却是西斜夕阳的一抹余辉,有如夕阳黄昏的暗晦朦胧之美,纸墨染就了色调,幽深的意境在他的《无题》诗中读来暗然伤神。这首诗在虚幻和现实中,酿造出一种痛断肝肠的意境。
“梦为远别”是这首诗的主题,当梦醒,梦中的踪迹再也寻找不到了,只有天边的斜月和远处暮钟传来凄凉的声音。
回想起还在梦中的时候,忽然相聚又匆匆离别,看到你远去的身影,我含着泪,拼命地呼唤,可怎么也唤不回你来。梦醒后,我急忙铺开信纸,等不到将墨磨浓,就与你奋笔疾书。
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在梦中与她短暂相聚。从梦中可见作者思念之苦。尾联“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千万重”,抒发出远隔之恨。诗中虚幻和现实结合,来去空绝。月儿斜洒,淡淡地笼照;梦被离别的泪水啼醒;书被难以控制的情感摧成。残烛、半盖着的翡翠锦被以及炉中散出香气,透过芙蓉帐;更隔道千万重的蓬莱仙山。这一切景和物,描述出作者思念之切,含情之深。同时透露出作者在幻实之间的凄苦、孤独、寂寞和愁怅的心情,让人感慨万千。这种悲凉的心情,我们在作者的《无题》诗中都能读出来。可以说,商隐先生是自古以来苦吟爱情的佼佼者。
以上是本号对这首诗的解读,希望爱好李商隐爱情诗的朋友一起共同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