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可谓军阀遍地,一省之督军则为一省中实力最强的军阀,别的小军阀也得恭恭敬敬地向他低头服从。
所谓督军,实则是一省最高军事长官,但是因为时逢乱世,唯一能够维持一个人的地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清朝的地方官员制度。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北洋军阀时期的官员制度与清朝末期的官员制度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清朝的地方官中,总督、巡抚、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都属于高级官员。总督是地方官员中的顶级大佬,总督通常管理三两个省的事务。例如两江总督,管理了安徽、江苏和江西三个省。 总督主要负责军务,但也能管理其他方面的事务。巡抚则是一个省的一把手,标准的实权派,负责全省军政民财各方面的事务。
提督从品级上来说,比总督和巡抚还高,但必须接受总督、巡抚的节制。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属于武官。至于布政使,则主要管理全省的经济和民政,属于常务副省级干部。
按察使则负责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也是实权派的任务。学政的情况最特殊,学政负责全省的科举和教育工作。请注意,学政直接隶属于朝廷,连总督和巡抚都无权管理。清朝灭亡以后,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然朝廷已经灭亡,原来的官员名称自然需要改动。
但在很大程度上,北洋军阀时期的官职与清朝的官职,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仅仅是称呼变化了而已。例如巡阅使,类似于清朝的总督,一个巡阅使能够管理两三个省的地盘。例如东三省巡阅使和两广巡阅使、两湖巡阅使,都是顶级军阀。每一个巡阅使手下都有二三十万军队,例如东三省巡阅使,军队总数接近40万。其实除了巡阅使,还有都督和督军,有的时候,两个官职能够兼任。 清朝灭亡以后,巡抚被改称为都督,例如山西都督、江苏都督等等,和之前的巡抚差不多,都是全省的一把手。督军则类似于清朝的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军队。
从表面来看,督军是仅次于都督的二把手。但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有枪才是草头王。督军才是全省的实际当家人,有的省份中,都督基本上就是空架子。还有的省份中,基本上是督军兼任都督。 由于主要负责军队工作,督军经常被俗称为“大帅。”在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馆》中,描述了军阀混战的情况:“闹军阀,乱打仗。赵打钱,孙打李,乱打一起谁都不讲理。”在军阀混战时期,一个督军最少拥有七八万军队。一些人口比较多的省份,甚至拥有10多万军队。例如河南督军,曾经下辖了15万军队。
所以说,督军的实际权力很大,与唐朝末期的节度使类似,盘踞一方,属于地方上的土皇帝。在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政权开始改革官员制度。督军、督军都成为了历史,与此同时,省主席、战区司令和绥靖主任开始出现。这三个官职都是高官,类似于总督、巡抚、提督。在西南和华北地区,由于军阀仍割据一方,仅仅是换了一个称呼而已。 例如原来的都督变成了省主席,军队还是原来的军队。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40年代末期,也就是全国解放之后,各地各式各样的军阀政权才彻底垮台。军阀割据的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在军阀割据的时代,百姓们的日子非常凄惨。很多人幻想着回旧时代做军阀,认真的说,即使回到了旧时代,绝大部分人也仅仅是普通的小卒而已。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