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历史上许多臣子宁愿“愚忠至死”,也不愿“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中国人自古虽然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说法,但更多的是强调“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是从小接受的普遍的教育,是古代统治阶级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3 09:08:17

中国人自古虽然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说法,但更多的是强调“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是从小接受的普遍的教育,是古代统治阶级宣扬的价值观。而“良禽择木而栖”的说法,一般都是用在特定的场合。往往是在乱世之中,群雄争霸的环境下用得比较多。还有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在劝降,分化瓦解对方人员时的说辞。

中国自古统治阶级,只要其政权稍稍稳定。就会向民众宣扬忠君思想。提倡“三纲五常”,认为是与天理划等号,是理所当然、永恒不变的,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法则。提倡为了君主可以“舍身取义”。所谓“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宣扬从一而终的思想,至死不吃敌人的饭食,不为敌人服务。

古代的一些忠臣,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认为是理所当然。如果背叛原来的君主,他们认为就和妇女改嫁一样,是很不光彩的。他们宁可自己身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的是身后的名声,而不愿意,为了求生而获得\"贰臣\"的恶名。清朝政府在政权稳定后,专门编了一部《贰臣传》,把投降过来的洪承畴等人也列入。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忠君的思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