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各自都有哪些文学成就?谁的成就最高?

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都是北宋期间的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均被后人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三人文采之间有些什么差别呢?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人。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4 23:23:36

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都是北宋期间的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均被后人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三人文采之间有些什么差别呢?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人。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

苏洵作诗不多,其诗歌质朴苍劲,成就远逊于其散文。苏洵的行书《道中帖》

苏轼(1037—1101),苏洵的儿子,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其文风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在其二千七百多首诗歌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在他的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其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苏轼的辞赋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其中有《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苏轼也擅长书法,为书法“宋四家”之首。他的行书作品《寒食帖》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行书《寒食帖》

苏轼还喜欢绘画,尤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等。其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辙为苏轼的弟弟,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

苏辙的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尤以散文著称,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他史论的代表作品是《历代论》,有些篇章是写得很有特点的。论汉光武、唐太宗,分析相当全面,和苏轼相比,特点确在于“稳”。苏辙的诗歌力图追赶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不如其兄。苏辙也写书法,其书法运笔结字与其兄苏轼颇为接近,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苏辙的书法《怀素自叙帖题跋》

后人普遍认为:苏辙文章,其不如其父深刻,不如其兄雄杰。文章与苏轼蹊径略同,而波澜不如;气不如轼之舒,笔不如轼之透。

总的来说,“三苏”父子中,苏轼最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在文学史、艺术史上均有不菲的创见!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