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要不是盗了东陵,那就是军阀混战时期诸多普通军阀之一了,没那么大的名气。
孙殿英早年是北洋旁系姜桂题的部下,后来投身草莽,在豫西占据山头为匪,手下也有几千人马。军阀混
1928年8月4日,国民政府青岛特别市警察厅侦缉队在码头抓获第12军逃兵张岐厚等三人,当场查获其携带的宝珠36颗,审讯中得知他们已经在天津变卖了10颗,而所有这46颗宝珠都是在慈禧地宫弄来的。一个普通士兵都能够搞到价值连城的46颗宝珠,那这支部队的军官和长官得弄了多少宝贝?同年8月14日,天津警备司令部又在海关查获企图外运的东陵文物35箱,话说,那没有查获的又得有多少?
(孙殿英剧照)
于民族来说,时任第12军军长的孙殿英此举无疑是一场浩劫,我们少时看过的电影《东陵大盗》就是描述的这段历史,只是当时还看不太懂,怎么当兵的就抓起当兵的来了?穿的军装几乎都一样嘛。这就是民国乱世,在1928年夏季二次北伐已经完成,逃回东北老家的张作霖也已被炸身亡,国民党在名义上统一了关内,然而实际上又是几大势力各把一方,军令政令杂乱,遂有此祸。
打倒张作霖北洋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四大集团军中,黄埔系第1集团军和桂系第4集团军是沿津浦路进军,最终进抵冀东的秦皇岛一线,而直接攻击平津一带的是晋绥系第3集团军和冯玉祥的第2集团军。最先进入北京的确实是阎锡山的大将商震所部,但是在战场上出力最多的其实是冯玉祥麾下善战的西北军,然而蒋氏控制的南京政府为离间冯阎两军,故意把平津富庶之地全部交给阎锡山管理,老西6月4日就任京津卫戍总司令。
(北洋军的军装)
孙殿英是民国时期“有奶便是娘”的代表性小军阀之一,平生多次改换门庭,类似这样的军阀比比皆是,而孙的“名气”能够脱颖而出,当然是因为东陵盗宝,否则无论是兵力、实力、影响力他都不值一提,=当时他的部队也不过是依附于晋绥军却自成一系的杂牌军。他的老大先后有河南镇嵩军大将憨玉昆、直鲁联军总司令“狗肉将军”张宗昌等人,无一不是土匪或者“刀客“出身的军阀头子,物以类聚,可以想像孙殿英所部的素质和面貌。
广州政府的北伐军在出征时不过10万人枪,冯玉祥和阎锡山的部队早期也各只有10几万人,然而二次北伐完成到南京政府召开“裁军会议”(中原大战的导火索)之前,全国军队已高达150万之众,这100多万的差额是怎么冒出来的?一方面是各派不断征兵扩充部队,另一方面就是大肆招降纳叛,比如孙殿英当时正依附的张宗昌军队,是北伐军主要打击的敌人,然而眼见大势不妙,南京方面只需抛个媚眼就“反正”了。
(国民革命军的军装)
就这样孙殿英所部被编入徐源泉的第六军团(也是奉系中的杂牌,二次北伐时期投靠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番号被授为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装也从奉系“安国军”的土黄色换成了灰蓝色,头顶上的五色徽则变成了“青天白日徽”,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一支孙殿英私人所有的土匪武装。要命的是,阎锡山给第12军划定的防区在河北省蓟县的马伸桥,这里与清东陵只有一山之隔,坏猫离着大鱼太近了。
清王朝的主要皇陵共有五处,其中三处位于关外老巢的辽宁省境内,另外两处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在河北省遵化县和易县所修建的的东西二陵,即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陵,这两位著名的封建统治者在去世后随葬珍宝极多。当初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退位时,关于皇陵的保护是有条款的,民国政府允许保留“护陵大臣”的职务和一定的护陵旗丁,然而随着战乱不断,所谓的“护陵”已然名存实亡了,个别偷盗之事屡见不鲜。
(孙殿英的第12军部下)
不过大规模的盗陵事件之前并没有发生,尽管许多大小军阀对东西两陵里的珍宝垂涎欲滴,毕竟那个年代有钱就可以有兵,就可以有实力成为草头王。但无人真敢下手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皇陵建筑坚固严密,为了防止盗掘填封的也很彻底,小毛贼是很难打开的;其二是毕竟还有些护陵人员存在,小股匪徒公开盗墓不太可能;其三是民国政府的法令在先,盗墓必然千夫所指致舆论大哗。
结果正是孙殿英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皇陵坚固不怕,他有炸药;护陵人员武装保卫没关系,他有大兵;至于舆论问题,他实施封锁秘密进行。总之,孙殿英属于民国时期“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其他军阀不敢干的他终于给干了。当然,这么大的动静是瞒不住的,以溥仪为首的清廷遗老遗少闻知后立即发表声明,要求国民政府严惩肇事者,事件遂一时轰动全国,孙殿英就这么“红了”。
(第12军开进裕陵)
然而孙殿英的上司有三层,并且又分属不同的派系,即原奉系的军团长徐源泉、晋绥系的平津卫戍总司令阎锡山和南京的黄埔系蒋总司令,错踪复杂的关系为他摆平事件提供了客观条件。
比如军团长徐源泉就托人捎信给孙殿英:“你这次办事太过莽撞,各方已经大哗,我也难以进行庇荫。可是有关关键人物你们都要设法疏通,行与不行,看你们的手段,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云云。
于是孙殿英一顿操作猛如虎,上下打点的结果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各方都收了好处做做样子未予深究,冯玉祥甚至说:“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们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对清廷这一点,我干的是活的(指驱逐溥仪出宫),你干的是死的”!笔者个人感觉,冯玉祥的逼宫和孙殿英的盗墓,在客观上也是溥仪出逃关外当了汉奸的部分原因,他会认为民国政府“不讲究”。
未及两年中原大战爆发,军阀重开战,就更没有人关心清陵事件的是是非非了,而大批的国宝也在乱世中就这么流失了,殊为心痛。不过这次事件倒真的使孙殿英“名扬中外”,风头明显盖过了老上司憨玉琨、张宗昌、徐源泉等人,难道不是吗?
(炸陵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