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2018年4月国产OVA动画《切尔诺贝利之春》?

我来到这里,想触碰的、并非死亡…而是真正使我恐惧的、迷惑我双眼的…未知…和神秘。最终,震惊我的却是生活。 ——《切尔诺贝利之春》
如同一部纪录片,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法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00:21:23

我来到这里,想触碰的、并非死亡…而是真正使我恐惧的、迷惑我双眼的…未知…和神秘。最终,震惊我的却是生活。 ——《切尔诺贝利之春》

如同一部纪录片,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法国多位艺术家聚在一起,来到切尔诺贝利事故遗址进行驻地创作,作者本以为将见证一个遭到践踏、杳无生迹的绝望之境,没想到却看到醉人的美景和安静生活的当地居民,完成了这次治愈之旅,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

貌似对立的东西,其实只是事物的不同侧面,它们可以转化、融合、并存或被扬弃。原以为相隔很远的东西,其实可能很近。就如同一张纸的两个面。不一样的事物也许只有一线之隔,比如武器与能源,真实与谎言,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美丽与危险,苦难与希望……身处沙漠,你会讶异于突然显现的生机盎然的绿洲;身处绿洲,你可能会忘记自己还在沙漠。生活丰富多彩且无常。

1.达摩克利斯之剑——核能的利与弊

强大的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人类拥有毁灭地球几十次的核武库,也有四百多座正在发电的核反应堆正在创造财富。

核能既能杀人也可以提供电力造福人类。

即使是和平利用原子能,也有像切尔诺贝利这样的人为事故。该事故是由于工程师在深夜违反一系列安全规则和操作程序,而进行冒险性实验引起的。

现在,在你面前的已经不是你的爱人了,而是一个危险的放射性物体……一块块的肺和肝从他的嘴里出来,他被自己的内脏呛得喘不上气来……我提前两个星期分娩了,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肝硬化,4个小时之后她们告诉我她死了。

上面的事故回顾和故事,在是本书最前面几页,作者在列车上看《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所读所想(今年火爆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中也有演绎)。开篇就奠定了作者去那里之前的感情基调——带着对受难者的悲悯和对核能的怀疑否定。

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将永远不再发生吗?难说。1997年,对美国最大的安大略湖核电站的内部调查发现大量违规操作、长时间不维护的现象,工作人员在岗位睡觉,在控制室的计算机上玩游戏等。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件更是给人以响亮的耳光。

核能并未像汽车取代马匹那样,完全取代其他形式的能源。也难以形成类似石油产业和汽车产业那种足以改变世界的新群聚。

但是,核能确实提供了化石燃料以外的另一种选择,的确稍微减轻了空气污染。然而,放射性废物海洋倾弃和地下埋藏、人为事故、老龄核电站的退役又产生一系列新的风险。所有重要的科技都自有其环境意义,在减轻一些问题的时候,也会加重其他问题。

爱因斯坦、迈特纳、哈恩、波尔、西拉德、费米……当潘多拉的盒子被这些科学家打开之后,释放的是杀人的魔鬼还是希望的火种?答案还是在人类自己。

2.神奇法兰西——人文艺术与科技

《切尔诺贝利之春》作者埃马纽埃尔的国籍是法国。

这很有意思。

提到法国,你可能会想到巴尔扎克、雨果、莫里哀、罗曼罗兰、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圣母院、葡萄酒、罗丹、莫奈、马蒂斯、印象派、野兽派.....

有趣的是,在这个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众人向往的浪漫国度,竟然也是目前世界上核电比例最高的国家。

法国遍布58个核反应堆,比美国的一半还多(法国国土仅为美国约1/15)核电占整个发电量的78%左右,2010年,有法国人口五倍人均GDP更高的美国,核电发电量仅为法国两倍而已,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电力输出国。

作者的朋友在土地里“种”下x光片,那些被辐射穿透的土壤,在胶片上留下痕迹。这里提到居里夫妇,他们是最早实现人工放射性的科学家,也都是法国人。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在法国融合。

作者作为一名法国国籍的艺术家,对核能利用产生担忧、焦虑和困惑,就更加具有现实感和戏剧性。

几位艺术家在出发前的集会

“切尔诺贝利不应该仅仅向科学家、核技术人员、记者和人道主义组织开放,我们也应该到场。” “我们相信艺术家能够捕捉到在那里生活的奇特之处,并能作出见证。”

艺术家在切尔诺贝利能做什么?他们没有带回数据,也没有带回研究的论文,

但作者的作品向我们证明,艺术家带回来的虽然科学家不一样,但同样能让读者感到震撼。

3.过分美丽的东西,从来都并存着危险

美和危险真的是一纸之隔吗?

美无非是可怕之物的开端, 我们尚且承受,我们如此欣赏它, 因为它泰然自若,不屑于销毁我们。 每一位天使都是可怕的。 ——《切尔诺贝利之春》卷首语

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天空飘满黑色雪花,居民以为是难得的奇观,在致命的核尘埃中欢乐起舞。

画面上暗色与明色的无常交替,静与动在此融合——人类的痕迹停止,但自然之力仍在律动。

这片树林慷慨地给人备下一场颜色的盛宴,若不是辐射检测仪的滴滴声仍在警告着众人,真以为身处一片正常且美丽的春景。

本书中几幅彩色大图逐渐呈现,彩色明亮的画面逐渐增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逐渐也有了变化。无人区即使受到辐射也依旧按照自然规律演化着,在隔离区附近的人们即使离危险如此接近也能过着平静而快乐的生活。作者抱着悲情和怜悯的预设前去,却意外收获了生生不息的美与震撼。

4.抬头仰望,别浪费了月亮——苦难与希望

作者除了描绘隔离区的景观以外,还用大量篇幅勾画当地人们的生活,以及艺术家一行人与他们聚会、谈笑、饮酒、玩乐……

虽然事故给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了深远影响,但是他们仍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与苦难和解并安静地生活。

这里是他们的家乡,他们选择留下,哪怕留在这里可能有生命危险。

切尔诺贝利对那里的人们意味着什么?

对善良、美丽、幸运的女向导来说,这里联系了她无法割舍的童年。

对曾经的“清理人”来说,那里那时他是军人,有稳定的工作,似乎现在仍然在怀念,即使因事故摘掉一个肾,提前衰老十几年。

上:女向导。下:曾经的“清理人”

对这个喜欢说粗鄙之语和黑色笑话、从隔离区偷东西出来卖的大金牙来说,切尔诺贝利是他赚钱的场所,隔离区拿走他的东西(他曾经也是清理人),他现在想要拿回来。

对两个少年来说,能进入隔离区是他们成为男人的标志。

对更多选择留在附近住的居民而言,这里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家乡,有他们的亲人,这里是他们的全部生活。

他们在当年飘着黑色雪花(核尘埃)的桥上约会、赏景、野餐,度过一个又一个貌似平淡无奇的春天。

对作者来说,进入切尔诺贝利之前,他患上书写痉挛症,丢失了身为画家安身立命的技能,但在切尔诺贝利,他经历紧张的潜入,看到醉人的美景,遇到这些用全部热情在危险边缘生活的人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他的手竟然奇迹般的治愈了,他能够心无旁骛地忘我绘画,无法停下。

对作者来说,灾难之地竟是治愈之地!

人的生命力真强啊!人是一种能习惯于任何环境的动物。——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笔记》

5.老大帝国和小人物们——谎言与真实

奇幻美丽的树林,身着防护服的人推着婴儿车在散步

事故发生之后,苏联政府试图压制消息并否认结果。普里皮亚特村的村民36h内没有撤离,3天内也没有任何的报道,第一个国际警告不是来自苏联,而是来自监测到放射性微尘的瑞典科学家。

满眼的卡其制服、金属网……一派威严有力的表象,而实际上人类什么也不能完全掌控。——《切尔诺贝利之春》

与大帝国的谎言对比,切尔诺贝利事件中,人性的伟大和真实在普通人身上闪耀。

很多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纷纷涌现:消防队员爬到燃烧的反应堆的顶部向其中喷水;直升机飞行员在建筑物废墟顶部的开口处盘旋,向燃烧的核芯中加入沙子、铅粒、石灰和碳化硼来熄灭大火控制反应;工程师潜入燃烧着的堆芯下的压力控制水池打开排水开关以防止再次爆炸,超过60万的工人参与了大火的扑救和污染物的清除,他们中有很多当场死亡也有更多的人未来身体不容乐观。

多数人认为,苏联的解体和切尔诺贝利事件或多或少有着联系。讽刺的是,拥有45000颗核弹头世界最大核武库的前苏联,没有灭掉任何一个国家,却灭掉了自己。

也许,面对灾难,人类是脆弱的,个体的寿命与很多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期相比有如一瞬,如同书中所说“核的时间和人的时间不一样”,总有一天,人类也将灭亡,但爱与希望,这些美好的价值却是永恒的。

苏联消失了,但当年的幸存者还在真实的生活着。辐射测量仪警告的“滴滴”声被人们的欢笑所掩盖。

让我们痛饮美酒,然后开始舞会。 ——《这里》

6.后记

这部漫画,像纪录片,也像一篇充满哲思的散文,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不同的读者也能有不同角度的解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