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蓝玉为什么敢霸占蒙古王妃?

明朝名将蓝玉,他是常胜将军常遇春的小舅子,深得常遇春兵法的真传。如果说常遇春是一个高傲的人,那蓝玉则可以说是一个狂傲的人。
蓝玉作为一个英明神武的大将军,却因为自己狂傲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4 01:25:53

元妃身为北元皇帝的妃子,虽然被俘,但身份不变,而他蓝玉仅仅只是一名大将,为何敢于明目张胆的侵犯?难道是朱元璋授意?

终于轮到我上场了

蓝玉,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内弟。如果要给明朝的开国大将排名,那么常遇春必定名列前茅。论军事实力,常遇春仅仅弱于第一大将徐达,能够与李文忠、冯胜之辈同驱并进,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名列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原因。

身为常遇春内弟的蓝玉一入军营就注定了他的机会要比别人更多,事实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当时的名将资历太深,他压根没有出头的机会,基本上每一次出征都是充当副将,从未当过主将,而这一切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才发生改变。

朱元璋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北边的元朝残余势力(统称“北元”)总是时不时地侵犯边境,占领边境地区,令朱元璋不厌其烦,每次一打他就跑,一撤兵他就又来。

洪武五年,朱元璋派遣徐达率领十五万大军赶赴边境,准备歼灭北元势力。而在这一次的出征当中,蓝玉恰好担任徐达的副将。

很不幸,这一次出征虽然开头有几场小胜,但是决战却以失败告终,非但不能达到歼灭北元势力的目的,而且还中了埋伏,差点全军覆没。

这一次的出征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蓝玉在此战中的行为却是十分的出彩,要不是他率领一小部分的军队拼死抵御住元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说不定徐达就得完蛋了。

朱元璋试图歼灭北元残余势力的目的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北元却因此认识到了明朝的强大,不敢与往常一样,在抢的同时占领明朝的城池,而是抢完就跑。

北元虽然没有过分的举动,朱元璋却一直咬牙切齿,恨不得倾全国之力歼灭北元这只整天在耳旁嗡嗡嗡的大苍蝇,但是由于常年的战争需要休养生息,再加上辽东地区尚未收复,不敢再大规模的攻打北元,只能忍让,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给予北元最后一击。

而这最后一击的时机在洪武二十一年终于来临。

在这之前,明朝已经收复辽东地区,盘踞在辽东地区的北元将领纳哈出率领二十万大军投靠明朝。没有了纳哈出这个大敌,再加上休养生息多年,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朱元璋放眼望去,昔日的大将到这时已经全部凋零,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死的死,老的老,已经没有人能够堪此大任,只有一个人能够堪此大任,这个人就是蓝玉。

蓝玉虽然没有担任过主将,更加没有亲自率领过十五万的大军远征,但是朱元璋凭借他独到的眼光,长时间的观察,看出蓝玉就是他心目中那个肃清北元势力的人选。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北元,代表明朝与北元进行最后一次决战。

一将功成万骨枯,蓝玉此战如果成功,必将青史留名,在明朝的历史上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并列,但如果失败,必将受到万人唾骂。

一个名将该有的判断

到沙漠中打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查清楚敌人所在的位置,方便进军,要不然漫无目的的在沙漠中四处游走,粮食迟早会出现问题。也因此,蓝玉在宣布出征的同时,已经派遣人马到沙漠中寻找北元的主力部队位置,得到的结果是捕鱼儿海。

蓝玉率领大军直扑捕鱼儿海,到达距离捕鱼儿海四十里的百眼井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蓝玉的耳中,粮食与水已经出现了缺乏的情况,如果继续进军找不到敌人的话,那么将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士兵将会饿死在沙漠或者渴死在沙漠;

第二种情况、在撤退的途中碰到北元军队全军覆没。

蓝玉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之中,这是他第一次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如果说就此撤军,该如何面对朱元璋,该如何面对死去的名将,但是如果不撤军一旦出现意外,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经过冥思苦想,蓝玉决定继续进军,坚信北元军队依旧存在于捕鱼儿海,并没有转移。事实证明,蓝玉的决策十分正确。

北元的最高统治者脱古思贴木耳知道蓝玉正率领十五万大军往他所在的捕鱼儿海前进,但是他却并没有转移阵地,而是依旧存在于捕鱼儿海,因为他认为茫茫大漠无粮无水,蓝玉除非吃了雄心豹子胆,要不然绝对不敢挺进大漠深处。

蓝玉战战兢兢的率领十五万大军冒着风沙往捕鱼儿海前进,而脱古思贴木耳则躲在营帐里与众多北元贵族、大臣开宴会。当蓝玉的十五万大军到达脱古思贴木耳那十几万大军的大营前时,就如同饿了许久的老虎看到一只丧失了反抗能力跟牛一样,直接扑上去就是一顿乱咬。

群龙无首的十几万元军,根本不是整装待发的十五万明军对手,明军随意的在元军的大营内砍杀,元军毫无反抗之力。

脱古思贴木耳看着一片混乱的大营,深知以无力回天,只能率领着自己的长子天保奴与丞相失烈门,以及几十骑兵匆忙逃跑,扔下了十几万的大军,十几万的牛羊,以及众多妃子、儿子、公主。最主要的是,连元朝使用了上百年,代表着正统的玉玺都扔了下来。

此战史称“捕鱼儿海之战”,成就了蓝玉。

无法无天

徐达虽然收复了北平,将元朝的皇帝赶到长城以外,但是却没有歼灭元朝的军队,导致了北方边境一直不稳。徐达没有做到的,他蓝玉做到了。

蓝玉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看着他那数量惊人的战利品(脱古思帖木儿的妻子、儿子、女儿共一百多人、各种王公贵族三千多人,以及七万士兵、十几万牛羊),心中得意万分,估计他都觉得他已经胜过了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直逼徐达,甚至超过徐达。

激动的蓝玉在没有经过朱元璋授意的情况下,做了一件令朱元璋怒不可遏的事情,那就是仅凭自己的色心,强行与元妃发生关系,元妃不堪受辱,自尽身亡。

按道理来说元朝已经灭亡,惹怒元朝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朱元璋不应该生气才对,可是朱元璋为什么生气呢?其实朱元璋生气的原因很简单:

第一、蓝玉侵犯元妃的举动破坏了民族和平政策。朱元璋对待蒙古民族与其他民族并无异,在徐达北伐的时候,朱元璋还特地嘱咐徐达绝对要平常对待蒙古人民,徐达当着朱元璋的面答应朱元璋,事后也是这么做的。

北伐成功,为了体现出民族和平共处的政策,朝廷官员中有一部分人就是蒙古人,这项政策一直到明朝灭亡才结束。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曹钦造反,通知朱祁镇的人就是蒙古出身的吴瑾。

第二、蓝玉虽然身为大将军,但仅仅也就是一个大将军,元妃那可是北元皇帝的妃子,再怎么沦落也沦落不到他蓝玉一个大将军侵犯。如此明目张胆的以下犯上,如果纵容下去那还得了。

侵犯元妃只是蓝玉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做的第一件出格的事情而已,还有第二件。

蓝玉到达喜峰关前,已经是夜晚,就在守关人员准备开门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城外的大军气势汹汹的扑过来。守关人员吓了一大跳,直接愣住了,由于大军太过于勇猛,还没等守关人员开门,就已经攻破了城门,强行进入城中。

先是侵犯元妃,再是强行入城,蓝玉的所作所为,朱元璋已经无法忍受,但是想到他毕竟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如果说一回来就处罚他,那是肯定不行的。朱元璋为了警告蓝玉,将准备封给蓝玉的梁国公中的“梁”字改为“凉”,希望他能够就此止步,好好的当一个功臣。

但蓝玉终究不是一个能够安分守己的人。

狂妄的结局将是死亡

一战成名的蓝玉变得不可一世,做下一件又一件迫使朱元璋杀掉他的事情。

身为国公的蓝玉,家中有一大堆的家奴,这些家奴仗着主人是蓝玉,在当地胡作非为,强占百姓的田产。蓝玉对于家奴的非法行为,非但不加以制止,反而还加以纵容。负责调查此事的官员到达当地调查蓝玉的家奴,竟然遭到蓝玉的殴打驱逐。

蓝玉根本不明白,他此举是有多么的严重,相当于反抗皇权,反抗朱元璋。要知道,官员可是朱元璋派过去的。

纵容家奴也就算了,蓝玉竟然敢在军中不断地安插自己的亲信,这对于朱元璋而言,已经到了绝对无法忍受的地步。军队是负责维护皇权的,如果说军队由他蓝玉说了算,那么谁是皇,谁是将,这天下又是谁的?

有一次,朱元璋召见蓝玉,蓝玉的身后有三名将领,朱元璋大手一挥,命令那三名将领退下,可是那三名将领却连动都不动。朱元璋以为是那三名将领的耳朵出现了问题,再一次命令,可依旧是一动不动。朱元璋纳闷了,再一次命令,那三名大将还是一动不动。

这时只见蓝玉大手一挥,那三名大将就退了下去。将军说的话比皇帝说的话还管用,蓝玉这辈子算是活到头了。

编造罪名朱元璋比谁都擅长,只需要将需要编造罪名的人所亲近的一个人抓入监狱当中,严刑拷打,逼迫他说出自己想让他说出的话,那么一切就大功告成了,胡惟庸就是这样被朱元璋整死的,而在胡惟庸之后的就是蓝玉。

蓝玉明明没有造反的行为,顶多也就是有造反的势头,却突然间被朱元璋抓入监狱当中,原因很简单,有人举报你造反。身处监狱的蓝玉彻底成为朱元璋的玩偶,朱元璋随意抽打蓝玉,逼迫蓝玉写下认罪书以及预谋造反的经过。

忍受不住疼痛的蓝玉,虽然没有造反的念头,但是却在朱元璋的逼迫下,洋洋洒洒的写下了长篇认罪书以及预谋造反的经过。于是,轰轰烈烈的蓝玉案拉开序幕。

蓝玉本人被剥皮示众,而他在军队中的亲信则被一一处死,总之凡是跟他有关的人皆难一死,总计一万五千人。

结语

真的很难想明白,蓝玉的军事天赋明明那么高,为什么还是会犯狂妄这种低级的错误。况且,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个胡惟庸作为例子,他为什么还是步入了胡惟庸的后尘?或许人这种东西一旦生下来什么性格就注定了吧,一个人不论有多么的优秀,总是会有致命的缺点。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