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名堂”?是行走官场吗?对于李白而言这不是他人生的选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和尊严胜于一切。李白虽然与皇家同姓,与皇帝及大批朝臣相识,名扬天下,诗
李白还是很想在仕途上混出点名堂来的。
他二十多岁从老家学习完离开蜀地的时候,就抱着此去要大干一番的志愿。
后来游历三十多岁到山东时,他去见过李邕,这时候就又说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此时是抱着很强的用世之心的。
在此后,他终于等来了机会,被邀请入京了。此时,李白又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出李白对于走上仕途并有一番作为是抱了很大希望的。
照理说,李白有如此才华,又得皇帝看重,且自己也有强烈的用世之心,他是可以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的,那为什么没有?
首先,唐明皇给李白的职位是供奉翰林。翰林供奉是什么?这个职位相当于御用文人,专备宫中应制而设,其岗位职责就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从事文艺游赏之事,与想象中的政治基本没有关系。
政治?民生?这些跟这个职位没有关系。
李白所做的,就是玄宗皇帝每有宴请或郊游时, 必命他侍从,赋诗纪实。可这皇帝身边红人的身份,不仅没给他带来政治上的前景,反而招来了同僚的嫉妒。
李白自己也不多久就回过味来,对这个御用文人的身份感到厌倦了。再加上李白这举世闻名的个性,不得罪人则已,一得罪就专门拣高力士来得罪,他的仕途能长得了吗?
不过短短3年时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即使如此,李白离开长安,游历到梁宋之地,写下《梁园吟》,在诗结尾他还写到:
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他依然是有抱负的,并未全然放弃。但他始终是与政治无缘了。
只是,李白在仕途上虽然并不算成功,但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却光耀千古。